嫌犯就医逃脱,怎成“家常便饭”?

     12月8日,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公安局通报,从医院逃脱的看守所在押人员惠永林凌晨归案。经侦查,惠永林在医院逃脱后,与一商铺经营业主武某某发生争执,致武某某死亡。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涌现出这样的问题:怎么又有嫌犯就医逃脱?简简单单的“又”字,是对类似这样的剧情,频繁映入脑海的自然反应。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嫌犯”“就医”“逃脱”的关键词,发现相关的新闻页面多达76页,嫌犯或罪犯就医逃脱如同“家常便饭”,机率偏高,几乎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

       嫌犯就医逃脱,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几乎是笃定的。这次发生在榆林的事件,就因为嫌犯逃脱后与人争执,而致1人死亡。尽管具体案情没有更多公开的信息,但武某某的死亡与嫌犯逃脱相关联,则是没有疑问了的。当然除了这种现实的危害,客观上还必然造成“如临大敌”,人心惶惶,于是既出重金悬赏,又是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搜索抓捕,都是不可或缺的后续行动。由此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损失或危害。

既然嫌犯就医逃脱,有着如此严重的后果或现实危害,教训也已然足够之多,那就很自然地产生这么个问题,即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如此频繁且没完没了地发生?“亡羊补牢”其实已经晚矣,毕竟“亡羊”已成事实。而现在的问题,则是“亡羊”频仍,但“牢”就是补不上,或者这边刚补上,那边又捅出娄子了。别人的失误或教训,甚至自己的失误或教训,好像始终成不了“财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该发生的问题发生了,后续的问责追责,自然是少不了的。但问责追责也难以遏制问题的频繁发生,衍变成共性的问题,那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因为大凡普遍发生的问题,往往多有制度设计上的漏洞或缺陷,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或钻空子或打擦边球,增加监管难度。无论是之前铺天盖地且泛滥成灾的保健食品广告,还是如今美容美发领域预付消费陷阱多多,纠纷此起彼伏,监管是否给力固然是个问题,但监管许多时候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也不能不说是个问题。当然腐败问题,也是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曾经存在“能腐败”的客观条件,导致腐败问题多发高发。而通过“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又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的趋势,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嫌犯就医逃脱频发,是否存在监管制度漏洞,局外人不好妄议。但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肯定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亟待完善相应的措施,形成有效约束,则是紧迫和现实的问题,不该也不能成为“家常便饭”。

阅读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