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似乎都爱到韦家巷吃汤圆,我小时候都是到人民路万家春去吃。店里有汤圆和锅贴饺,吃汤圆的居多。我一般是四个汤圆,两咸两甜,咸的是肉,甜的是芝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亲戚带我去吃。我照例只要了四个汤圆。他让我再加点,我便很高兴地又要了一份锅贴。他不屑地晃晃脑袋,径直到卤菜柜点了鸭子和膀爪,又加了几个炒菜。那顿吃得我嘴滑肚圆。
嗯,他还给自己要了瓶七仙女啤酒(也是很久远的事物了)。
这是小学的事情,我从那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吃很快乐,吃撑了更快乐。
新光电影院建在高坡上,像一座小山。山脚有梧桐树,树下有小人书摊,一分钱一天。夏天午后,薛仁贵带着我在那里征西。听人说,摆摊的老板跟老城闲人是亲戚。
后来,坡下靠左开了一家电子游戏厅。我没钱,经常去看。不过,那里常有小混混打架。一天放学,我正好碰上。一个少年被几个少年和青年人追着打。少年嘴上还嚷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你猜,后来打没打?
这应该是80、90年代的人民剧院。我在那里看过陈佩斯的《父与子》,是学校包场。那时的学校真好,还包场喜剧片。影片最后,刘佩琦在被派出所抓走前,赶忙拿一个他妈包的饺子生吃。陈佩斯说,你傻啊,那是生的!刘佩琦嘴里包着饺子,含糊不清地回答:以后就吃不上了。
那时我不太懂,但却觉得伤感。好演员能演到骨子里。
剧院左下角后来是咖啡厅,夏天有冷气,好像喝过一杯咖啡。巨难喝,跟焦锅巴一个味。右边,后来成了电子游戏厅。有熟悉的小孩子偷家里的东西去卖钱,就为了打游戏,还很客气地给我不少币。
剧场右边是厦门面包房,2毛5一个的豆沙馅面包,还有法棍,几乎是那一片孩子春游的标配。我小时候最喜欢法棍了,觉得这玩意集吃、玩于一体,太神奇了。自从这家面包房关门,法棍似乎就从安庆消失了,直到这几年在家乐福看到。
剧院前的梧桐树很大,夏天阴凉着呢。人民路改造前(不是最近一次),到处都是梧桐。
大南门牛肉包子现在是安庆小吃的标志了。可我小时候都是在吴越街马永兴吃的。大南门,一年到头也去不了几回,还不是去吃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