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走进一所学校,我都会想,为什么这里会被称为学校?
我们不会把步行街、商场这样的地方称为学校,虽然那里一定发生着技艺的传授?我们也不会把某个培训机构称为学校,虽然那里一样在上课?
学校,就是以专业的知识、方法来帮助、引导孩子自主成长的地方。教育在学校里发生,学校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性的,而不是资本的(因此区别于培训机构),或是行政的(因此区别于机关),或是血缘的(因此区别于家庭——当然,家庭同样是教育的重要园地)。
理解学校,必要理解教育。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自主成长。这种成长是两方面的,一是个体向社会融合,二是个体向自我深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看做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而学校要让这一过程发生,并且研究“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
一所学校传授知识,和教育机构是不同的。机构只会告诉你答案是什么,但学校,应该从一个问题,引申到更多的问题。问题,是学生对于世界或是某一个领域的思考。而答案,却中止了这种思考。所以,我们必须在给他一个暂时的答案之后,再引导他提出更多的问题。
一个地方被称为学校,也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机构上课的人也是不同的。比如学校的语文老师,不仅知道如何讲一篇课文,或是分析一套试题,还要懂得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这篇文章。也就是说,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专业的阅读者,才能指导学生去阅读。
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吗?如果从空泛的社会认知而言,是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来看,教师的爱,是对学生作为成长中的孩子的爱,必须具有教育性。有人称之为“教育爱”。
学校肯定要以“教育之眼”去“看到”学生。虽然人人都会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但是,这个独特的学生在哪里呢?是不同的分数吗,是面对纪律时不同的态度吗?不,这些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独特,而不是教育意义上的独特。教育意义上的独特,指的是我们要知道学生们的各不相同的学习机制、思维方式,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的独特心理。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班主任告诉我,她从不会“出卖”同学,哪怕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但也不会说出同盟者是谁。对于教育者来说,不“出卖”,是表面的独特性,重要的是要找到她为什么不,她如何衡量错误和“出卖同伴”,又如何做出选择?
另外,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情境思考。如果有的学生透露了犯错同学的姓名,是否就是“告密”呢?同样不能如此断言。简单的评判,反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由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经常过我们惊喜和安慰。一个酷爱写作的老师,他的学生成了作家。一个醉心于古典的老师,他的学生成了古典文学大家的学生。这些可能性的实现,让老师们感到了教育的意义。也让一些教师能够从中得到启示:生活充满着可能性,教师也可以创造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