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的本质,也是教育的前提

诗人余秀华说:“我们免不了成为有理想的人”。这里的“我们”,是谁呢?也许在余秀华,她是说和她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但放在教育的视界中,这个“我们”,是几乎所有的人。
因为理想或者说超越性,其实是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中所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各种自然、历史、社会条件之中,这是人的现实性。而人又和其他的“存在物”不同,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他的存在始终灌注着自我的精神、欲求、愿望,因此,他要超越各种给定的关系,打破自然的宿命,从而实现/创造出自己。这就是人的超越性。
人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此:“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人具有超越性,这不仅是人的本质,也是教育存在的前提。
在所有生命体中,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从出生起,就是完整的,只需要实现自己所遗传的本能就行了,但人出生并不完善,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一方面对外在世界进行认知、体验,一方面向内深入自己的生命。而这些,都不能“生而知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在教育背后,存在着关于人类天性之完满性的伟大秘密。”
如果人没有超越性,教育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反过来,如果教育不朝向这种超越性,教育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育的内卷,是现实,分数是现实,这是谁都不能否定的。但如果只认可现实,那人又何以为人?教育又何以为教育呢?
不管现实是什么样的,教育都要朝向理想。现实固然是不可否认的,但对理想的追求才是人的本质。
我有时被别人认为是理想主义者,但我很困惑,因为我从未曾觉得自己所想所做的,是理想主义的。
其实,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呢?只有“自觉”为人的,和未曾“自觉”的人。所谓理想主义者,不过是在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罢了。人们,特别是教育者,的确应该记住萨特的那些话——“人就是人的未来”,“希望是人的一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