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自己的可能性,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家话”,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的闲话。马上就要开学了,突然有点紧迫感,要把自己暑假读书的心得, 和家长——也是教育同路人分享。没有教育学,也有教育。但是多一点教育学的知识,对处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对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变得更好(这不就是所有教育的根本目的吗),总是有帮助的。
家长们经常会困惑,挫折是教育吗,或者,教育需要挫折吗?
后一个回答是肯定的,挫折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前一个问题则不一定,有的挫折是教育,而有的不是。这取决于教育者有没有将挫折转化为教育的契机。比如,在教育叙事《用阅读打开心扉》(点击可读)中,正是因为老师的介入,将“手机造成的亲子关系紧张”化为教育的契机,才使得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得到成长。
教育者要经常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契机,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变得更好。我们把这种意识称为“教育学意向”。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教师那里,也同样可以在称职的家长身上看到。当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关注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或是下意识,就好比父母总会在差使孩子做事后给予表扬,而之前不一定预先想到如何教育。
在孩子身上也会存在这种“教育学意向”。至少,家长或是教师都要努力唤起孩子身上对自己变得更好的渴望和体验。当孩子拥有这种“变得更好”的渴望,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家长或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所包含的善意和温暖,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从而更情愿地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导。
 
教育者——家长或老师,要善于叙述故事,经常地记下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些故事被称为“教育叙事”。很多教师没有记录的习惯,而家长则更少记录。记录总是比经历要难很多。有些事情说出来很容易,但要用笔记下来却很难。因为在记录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思考自己和孩子的行为的原因,给一些问题以回答。这正是记叙的意义所在。
家长要学会记下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在这样一点一滴的记叙中,我们能够重新回顾自己的体验,一点点地去探寻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当某个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开始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但当我们记下自己的每一次发火,就会发现不是所有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火。于是我们继续追溯,可能便发现,某一次发火的原因是工作的问题。我们于是发现,和工作的关系,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和家长、孩子的关系。我们于是便有了两个选择,一是淡化和工作的关系,二是减少工作的问题对情绪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是杂乱、随机的,而叙事则会赋予流动的现实以意义。我们记下和孩子之间的经历,可以在叙述中发现某件事的意义,并对此进行反思。这就好像《莫让好心成伤害》(点击可读)中的老师,回顾自己的课堂经历,反思那一瞬间的表达。
叙事的必要性在于:1教育必然是在某个情境中发生的,重现情境才能了解行动;2教育必然是实践性的,是具体的行动,而不是理论;3教育有着自身的规范,不能任意和随意;4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父母或是家长会自然而然地加以援手。就好像孩子在召唤成人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把孩子遭遇到问题这件事看做是一种“教育的召唤”。
 
教育者要对孩子的明天充满热情。要特别慎重而积极地动用自己的教育权力,一方面教育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另一方面,却又很小。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他们常常会烦恼于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其实,父母和孩子的联系是天然的,儿童最初总是依恋、崇拜和模仿父母。而随着他们长大,他们便会通过发展和父母不一样的自我来重新塑造自我。没有这种“不一样”,孩子就永远不能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不妨像某篇煽情的文章里说的那样:“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更好的做法是,把这时候的孩子当做自己的老师。成长中的孩子用自己的可能性,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能性。让我们知道,作为成人,我们依然能够成长,依然能够改变,把新的精神融入自我、把更多的他者纳入视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