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外卖小哥
最近对快递小哥的新闻尤其多,当然数据统计里也有几万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充当快递小哥,我的第一印象也如罗胖所说的,难道是文凭贬值了么,要决定送外卖为什么还要那么多年寒窗苦读呢?
中国只有不足5%的人口获得了本科及其以上的学位,这个比例并不足以支撑社会对于学历的需求,那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高学历的快递小哥呢?
我觉得得从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间找原因。
学校学习的内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授业解惑有了,传道呢?
应试教育有其无以伦比的公平性,也有明显的缺陷,缺陷在于现在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已经下沉到了小学一年级,对于分数和升学率的考核,成了衡量教师能力和工作标准的唯一评价。
传道,这一基础要求,已经被应试教育体系彻底的抛弃了。
可是孩子不识道,无法立足于世,何解?
只有当父母的自己来,又或者家长自己组团互帮互助咯?
昨天为了写教师节,查阅了一些信息,也搜罗了脑子里可用的记忆碎片。
教育≠学历≠知识≠智慧
个人粗浅的理解,智慧如苏格拉底所说,是知晓自己的无知,也如查理芒格所说,你有多少种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认知模型。
工作的时候,去参与一个项目,哪怕项目黄了或者失败了,但经历过项目的人都接受了教育,获取了知识,也许也获得了智慧,只是没有影响学历。
孩子和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挑战的时候,未必完美,可是他们思考了,也亲历了全过程,他们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也许获得了智慧,只是没有提升考试分数。
没有文化也能把企业做大的企业家,读书考文凭未必是知识和智慧的唯一来源。这群人一定在时刻观察客观事物,对于客观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断的获取知识,从而获得智慧。
而这些智慧,书本里未必能给,应试教育只能给很少的一部分,哪里集中一点呢?父母阅历里一定会有一部分,这部分决定于自己的社会阶层;电视或者流媒体也能给一部分,这个得需要有底层的逻辑思维能力。
呼唤通识教育
最近我开始了解了一个词,叫:通识教育。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做统一的技能教育的,因为技能只要跟着一个师傅去学,随着时间的沉淀,是能够养活自己的。
但士大夫却是瞧不起这些事情的,从夏启开始,人类的生活资料开始超出了基本需求。如何占有更多的劳动成果,成了人类几千年来永恒不变、争斗不止的命题。
这就好比为什么奢侈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
两头雄鹿为了吸引雌性,谁的角大就容易在决斗中胜出,即便角大的不易奔跑,不易隐藏,却能获取更多的交配机会,以满足基因的自私本质。
奢侈品也越来越多的充当起“鹿角”的角色,明明对社会长远发展有害,单从生物繁衍角度,这也是必须的。
没有女人会和一个坐在路边啃着玉米衣衫褴褛的犀利哥讨论哲学三问,难道说:“咱俩孩子出生以后住哪啊?”,“路边,天桥下”。“吃饭呢?”,“我去乞讨,奉旨,不过现在圣旨过期了”。
没看到“鹿角”连搭讪的机会都没有,从另外的角度看也促进了人类的“不知足”。按照阿德勒的视角,自卑才是产生进步的动力之源。
留守儿童想到的
到这里我同样的昨天看到一篇扎心的文章,黄磊为了孩子开学分离而伤感,中年油腻“油菜花”嘛,总会越来越伤感的,结果有人曾热度去深切的同情了一下留守儿童,只不过也抒发了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缺乏责任心的无奈。
看完之后,我弱弱的回了简短的一段话:
远了不说,快递小哥一个月挣万八千也能参加诗词大会拿到名次,究竟是缺乏看懂世界的勇气还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呢?
也许他们缺乏的是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吧,自己没有了解过,也没人教会他们。当然我们也没有资格评论,毕竟打工拿工资的我们,有资格说看懂这个世界了么?
这可能是理工男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都缺乏的,这也许是参加诗词大会的小哥和平日我们所见横冲直撞的小哥之间的差距。
所谓“传道”,才是教育的核心吧。
通识教育的好处
引用何帆老师的一段文字:
我们学习通识教育是为了干啥?通识教育能够帮助你进入职场之后,迅速地和别人拉开距离,脱颖而出。通识教育能够帮助你更加自信和自如地在不同的职业之间变换,让你通过“换梯术”,抄近路,更快地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是帮助照料你的灵魂的。灵魂是你人生的一面镜子,只有丰盈、充实的灵魂,才能更好地体验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