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超过几个小时不能吃

煮好的粥没有喝完,如果将其放入锅中继续保温存放,大概可放6—8小时左右,但不宜超过12小时,因为在密封持续炖煮的情况下,粥会不断的浸泡煮涨,还可能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如加了糖的,味道还会改变,即使吃的时候没有发现异味,但营养和口感都大大折扣,还是重新煮过一份粥喝比较好。
 

近期,张文宏医生发表 “粥不能喝”的观点,一时间,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讨论,既有支持的声音,更有反对的意见。那么,粥这一中国人几千年的食物,到底能不能喝呢?
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渊源流长。自古就有把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说法。随着食粥时间的延长,古人们更是将粥的“食用”、“药用”功能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苏东坡、陆游等诗人还曾写下“深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只将食粥致神仙”等关于食粥的诗句。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深心颠倒不自知,
更知人间有真味”、
“只将食粥致神仙”
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
粥这一古老食物也在不断演变,
仍然套用古人的观点来指导现代人喝粥,
难免有一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1一是古粥非今粥。古人生产力低下,没有现代使用的电动碾米机,所使用的均是糙米,哪怕是30年前,国人曾吃的标准米“92米”,相较现在的70米,其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多上1/3到1/4,营养价值不能同日而语。古人食用这种糙米或粗加工的白米熬制的粥,才是古人所指的“令人百日肥白”的米汤。我们今日所食用精白米做的粥,其营养价值并不是很高,营养成分也不够均衡、丰富,单纯吃粥,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人体所需。
2二是今人非古人。现代人类,得益于工业革命、信息科技,早已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靠头脑“吃饭”。现代人活动量偏少,脑力劳动过度,造成了消化不良、体虚肥胖等亚健康状态;精米白面的饮食结构,多静少动的生活方式,也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一系列的慢性疾病。这种情况下,长时间喝粥,不进食植物纤维,更使我们的胃动力越来越弱,失去活力、功能降低,更不用说糖尿病人、三高人群,如采用不科学的喝粥方式更是弊大于利。因此,我们现代人喝粥,要结合当下的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来,科学、健康、合理地来享用这一传统食品。
一般来说,早餐可适量喝粥,同时应搭配一些杂粮和蔬菜,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植物纤维。精米白粥多喝无益,最好是选用黑米、糙米等未经精磨的米,并在煮粥时掺入人参、生姜、百合、芝麻、赤小豆、核桃等物。烹饪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追求过分软烂,在确保成熟的同时,尽量保证米粒及掺入的豆类等杂粮的完整性。有实验表明,食用以粗粮和豆类为主料的粥,相比吃米饭馒头更健康,并有较强的饱腹感;同时,粥中豆粒和米粒的完整性越好,则消化速度越慢,血糖上升越慢,有利于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概况的说,未加入糖的红豆粥、黑豆粥、燕麦粥、大麦薏米粥等以粗粮、豆类为主料的粥可以适量食用,而大米为主料的大米粥、皮蛋瘦肉粥、水果粥、鱼片粥、青菜粥等不适宜食用。特别是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应该谨慎喝粥。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如食用烹饪软烂的米粥,其淀粉粒充分糊化,消化速度更快,血糖上升速度较快,易造成餐后血糖快速升高。而长期患有老胃病的患者,一味追求好消化的粥水,反而进入了健康养生的误区,一方面粥经过长时间熬制加工营养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不摄入粗纤维,反而导致肠胃蠕动变慢,加重胃病。对于患有高血脂的病人,与糖尿病人一样不宜喝粥,因为造成血糖升高的食物,对甘油三酯的升高也有促进作用。
归根结底,到底喝不喝粥,还要结合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烹饪方式来具体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营养均衡、丰富多样的饮食,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所必不可少的,进食单一种类的粥是绝不可取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