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不救赵武灵王的原因是:在朝廷罢免了廉颇的相位之后,他万念俱灰,对赵国彻底绝望。赵王的不信任,加上廉颇触犯了国法,回去肯定会被依法处置。因此,廉颇不救赵武灵王,也不想回赵国。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晚年却昏招不断致其饿死宫室。
赵武灵王此后数次对中山国用兵,先后吞并了其大量土地,中山国摇摇欲坠,但赵武灵王并不想在自己的手里灭掉中山国一他要让他的继任者来灭掉中山国。
然后,赵武灵王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将自己的国君位置让给了约十岁左右的小儿子公子何,公子何就是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做了太上王,他自号为主父。
在整个封建王朝,一个国君甘愿让位于其子,除了赵武灵王和乾隆皇帝,还真的很难找出其他人来。
赵武灵王辞了赵国国君后,并不是不问世事,而是亲自西去秦国考察地形,大有要与秦国一争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就是这么特别的一个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人,他做的这些所有的事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小儿子公子何挣得足够筹码,让他得以稳固王位,因为公子何是他非常宠爱的女人孟姚的儿子。
他甚至为了这个女人,将原来的长子公子章的世子地位废了。赵惠文王三年,他灭掉了中山国,然后封自己的哥哥公子章去了代地当安阳君,主父让田不礼去辅佐公子章。
这引起了一些大臣的猜忌,因为赵惠文王如此年幼;公子章却年富力强,身份特殊,加上田不礼为人骄傲残忍,他们是极有可能一起犯上作乱的。
大臣李兑多次去求见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让他提前戒备,凭借着长者的身份,到时可以主持大局。
赵惠文王四年,赵王朝见大臣,安阳君公子章也在列。主父看到公子章模样非凡,很有英雄气概,本来应是赵王才对,此时却只能向十几岁的小弟弟俯首称臣,心里很不忍。
心里盘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升级为代王。这层心思也让朝廷内很多大臣揣摩到了,有些人站在了公子章这边。
公子章和田不礼也认为叛乱的机会成熟了。
他们趁着主父和赵惠文王去沙丘(即后来秦始皇死的地方)游玩的时候,占领王宫造反,诛杀了赵国丞相肥义等人。
公子成和李兑闻讯,起用了预防叛乱的军队,平定了动乱。公子章知道父亲怜悯自己,失败后就去投奔他,主父果然打开别宫大门接纳了公子章。
然后公子成的军队重重围住了主父的别宫,但不敢进去抓人,只是要求杀死公子章。
主父没有办法,只好杀死了公子章,好让军队撤围。此时公子成和李兑商量,如果撤围,主父一定不会放过他们两人,于是下定决心把别宫围到底。
为了争取民心,他们还下令让别宫里除了主父的其他人赶快出来,后出来的人夷灭三族,就这样,别宫里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主父。
三个月后,主父活活被饿死在沙丘别宫。
赵武灵王下场悲惨,当年胡服骑射的决定实施得那样果断,到老了,却在儿女私情上犹疑不决,终于品尝到了苦果。
赵武灵王因为不能处理好父子关系而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他废掉太子公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辅佐公子何成王后又很可怜公子章,公子章叛乱后他又很同情公子章,最后打算保护失败的公子章却被自己的叔叔公子成害死,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饿死的帝王之一。
但他确实留给了赵惠文王一个大好河山。在赵惠文王任上,赵国国力达到了巅峰,赵奢、廉颇、蔺相如,都是一个个声名显赫天下的将相。
战国末期的最惨烈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军队40余万人,一场战争能聚拢40余万的兵力,证明了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变革,赵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但这一切,赵武灵王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