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舆论监督,此地再犯形式主义大毛病

     因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安徽阜阳市曾经被中央点名通报,进而引发官场地震。这事情大概率还都记忆犹新,阜阳市却因为在改厕工作中搞形式主义问题,再次被抓现行并遭央媒曝光,再次成为舆论的风暴眼,旧伤未愈再添新痛。

      日前,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等地检查发现,有些村镇完成改造的新厕所不好用不能用,长期闲置成摆设。安徽省阜阳市伍明镇店集村刘兰珍老人告诉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新厕所修好两年,一直都没有通水,且新厕所几乎是全封闭的,只在墙上打几个孔通风,进去气味让人受不了;有的厕所闲置久了,甚至挂的锁都生锈了。这意思就是说,改厕在这里又沦为形式主义。

      “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关乎农民的生活品质。但是,上好的政策,经过歪嘴和尚的嘴巴后,照样糟蹋得面目全非。阜阳市有村民这样告诉记者,“村干部知道上级来检查,会提前给我们讲,他教我们怎么说,然后给我们200块钱。”原来如此,盖出中看不中用的新厕所,完全就是为着应付检查,怕露馅还要花钱封口。阜阳市又以实际行动再次诠释,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到底有怎样的危害性。

面对央视曝光和批评,阜阳市已经紧急部署,要求包点干部到村指导好排查工作,确保三天内完成排查任务,市纪委等相关部门将开展联合督查并每日通报。这就是说,面对中央级媒体的监督,地方官员终于坐不住了,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但是,阜阳市改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当地媒体早在2017年时即曾经公开报道,只是被视作负面新闻遭到官方的强力压制,未能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如果彼时能够善待舆论监督,并以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下大决心务实整改问题,又何至于使问题延宕至今,还被央视重新挖掘出来,丢人现眼地“示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阜阳官方当时置改厕问题于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利用掌握的话语权,通过权威的“阜阳发布”,以“厉害了,阜阳获评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为题,大唱改厕赞歌,大吹特吹注水的改厕政绩。当时是怎么吹的呢?报道称,阜阳市从2017到2020年计划投资12亿元,对农村100多万个厕所进行改造。截至当年11月26日,农民改厕已开工240966户,竣工率达到省下达任务的200%。好个超额完成任务,数字很光鲜漂亮,实际上却是面子工程,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扶贫工作中制造“刷白墙”事件,改厕再现老问题,说到底都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形式主义作祟。阜阳市在形式主义上总是能够展现罕见的“大手笔”,怎就与形式主义结下不解之缘了呢?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其实如同硬币的两面是统一的,当然都是不可或缺的。舆论监督既是媒体的权利,更是媒体的责任。但现实生活中,官员喜欢正面宣传更多,且把舆论监督与所谓负面新闻划上等号,以致舆论监督总是不被待见,甚至被视作洪水猛兽,认为是帮倒忙找茬,忌惮或压制舆论监督屡见不鲜。在如何对待舆论监督上,事实上还存在“挑肥拣瘦”现象,即唯上级尤其是中央级媒体马首是瞻,只买中央级媒体的账,地方媒体很难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中央级媒体“块头”大,自然有着层级高、关注众、传播广和影响大的特点,这样的舆论监督不得不重视,却对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横挑牌子竖挑眼。而事实上地方媒体在履行舆论监督方面,也有着情况熟悉,更能发挥速度优势。如果能善待本地媒体的监督,及早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或失误,进而查漏补缺,当能使工作更趋完美圆满,又何乐而不为。阜阳的教训可谓深刻,如果当时能够展现点风度,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又何至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还弄得臭名远扬?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阜阳拒绝舆论监督,好大喜功,讳疾忌医,使得形式主义泛滥成灾,最后偏偏是“怕什么来什么”。如此表现说到底都是官员个人私心膨胀的反应,当为后来者戒。

阅读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