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现状

最开始接触知乎是在很多年前了,当时还在内测,只有很多被邀请的人才能参与讨论,其他人只能够简单浏览几个网页,当然也没有APP了。
后来开放了注册,很高兴地就进去学习知识去了。当时正当我塑造三观的关键几年,知乎给予了我不小的帮助,尤其是那句话,是真的触碰了我的心。

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反正对于我,这样长在n线小城市的小老百姓,能见识到世界的浩大和大家智慧的光芒,是很振奋的,会经常一不小心就沉迷了几个小时。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认识,积累了很多信息(信息),了解了很多如何思考的方法(虽然都没咋实施)。

认识了很多超厉害的人,最开始的采铜,陈浩,李淼,pansz,程毅南,陈章鱼,后来张佳玮,朱炫,后来轮子哥。先对他们表示感谢。一开始我关注的东西无非是心理学和方法论,后来加了文学,后来计算机。
敏锐的朋友应该看出,影响我比较大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其实能接触知乎的时间是变多了,然而知乎的内容已经不是原来的知乎了。

定位

知乎一开始是几乎全部人都赞同并践行了实名制,一开始知乎的定位,我记得也是实名制的讨论区,类似于论坛,但是是高质量,分知识领域的问答论坛,而不是天涯那种按照话题分类,豆瓣按照兴趣爱好分组的论坛社区。

大家都实名的时候,就很少有所谓的,“实名反对xxx”这样的话。实名给大家的影响,是大家都很负责,谨言慎行。为什么现在那么多骂过来骂过去的,那么多水军,无非是网络提供的匿名的功能,让大家躲在屏幕后面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做些不着边际的事情。

古时候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见名字是和光明磊落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的。大家都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还能脱口而出那些骂人的话吗?你还能假装自己的名校身份吗?还能瞎编故事博人眼球吗?我看还是有些压力的。匿名带来了自由,也带来了无度,实名带来了顾虑,但是也带来了真实。

最开始的邀请制自然是不行的,用户太少,讨论不起来。后来实名注册,慢慢扩张。这时候都还是个问答社区。现在嘛,自由注册,人越来越多,知乎也开始越来越商业化,广告多了起来,氛围也没有那么好了,问题和回答的质量都下滑得厉害,上升的有什么呢?注册用户数量和盈利。问答也不是主体了,现在开设了专栏,live,私家课,想法,电子书之类的东西,慢慢向知识分享走了。这其实挺不错。

问题

最开始知乎是几乎纯干货,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像徐公子那样喜欢分享故事的人还不是很多,当然不是说徐公子答得不好,虽然徐公子好像已经退了。
那时候采铜他们经常分享自己的思考,或自问自答,或在知乎寻找有价值的问题来回答。

我记得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你喜欢知乎。有个回答说,在这里没有人会觉得我太认真。
为什么耳机线拿出来总是缠绕着的?大家想过没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知乎搜一搜。我喜欢这样的问题。虽然我知道了没啥用,但是我为了解到一个真相感到开心。

大家都很认真的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回答。我一介咸鱼,根本没法参与回答问题的领域,看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答案,膜拜思考来不及,羞愧于显露自己贫瘠的知识。最多无非小心翼翼地问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讨论讨论。
很多问题都可以发人深省,很多答案都可以直接指导生活。不开玩笑。

那时候我很喜欢一个问题系列,叫x是谁,说的是介绍厉害的人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有本人去答的,显得在专业之外,这个人更加有血有肉。
现在嘛,很流行的问题是,x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也不是说这种问题不好,只是一个问答网站的最流行的问题是询问个人体验的,感觉有点不对劲,我一直以为知乎是个对生活提出问题并解决的网站。

现在却充斥着“拥有稀有的姓是什么体验”,“装逼成功是什么体验”,“被强撩是什么体验”,“让前任后悔是什么体验”,诸如此类的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经历,只是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说挺好的吧,也确实还真的满足了好奇心,说开阔眼界吧,却实际上没咋开阔,说有什么实际用途吧,你觉得有什么用呢?这样的问题,无非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聊,上不得正经讨论的台面。

然而比这更没有意识的问题现在却充斥着知乎。感情问题去天涯啊!计算机问题去CSDN啊!读后感观后感去豆瓣啊!生活常识之类的麻烦先百度一下OK?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很伸手党,根本就不会去搜索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直接就开始提问,导致问题重复,回答分散在各个相似问题之下,没有办法集中,而回答过问题的不少人又不会再次回答类似问题。你搜索一个“读书”,有相关问题“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反驳读书无用论?”……这些问题不都差不多吗?每一个问题下都有千赞回答,角度各有差别,我觉得是完全可以集中起来的。

主题领域呢,有些意思。游戏700万关注,问题30万,摄影800万关注,问题1万,科技800万关注,问题70万,经济学1000万关注,问题10万,电影话题下,近2000万关注,问题20万(据猜测,问题量包含了子话题,关注量没有包含。数据都进行了舍入)。我也不知道怎么总结这个规律,也许这个数字也不能代表啥,毕竟都不是一级分类。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也就不说啥了。反正我不信“鱿鱼圈是章鱼的什么部位”是个好问题。
总之大概就是:问题变得多样化,更加细致周到,但低质量问题也变多了起来;问题重复累赘;问题的主题集中在几个领域,比如感情,运动,旅游之类的,科学理论性的问题越来越少。

回答

以前,优雅地先答一句,谢邀,是一种知乎独有的骄傲。然后各种字字珠玑,各种高屋建瓴,令人神往。
几乎都是在回答问题,表明立场,赞同什么,批评什么,而不是为了褒扬什么,炫耀什么,鄙夷什么。用自己,或正经或活泼或风流或沉郁的风格,来帮助问问题的人和有同样困惑的人。

然而现在,我发现很多人都把回答问题当做一种获得认同感,拉粉丝的一种行为。在回答的问题里,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求赞若渴的态度,什么东西“哇好久没看竟然500赞了好开心,分割线balabala”,什么东西“破2000赞取匿”,什么“别光收藏啊求点赞”,诸如此类的,仿佛点赞的数量才是回答的意义,而不是真心地想回答点什么,记录点什么,思考点什么。

出发点就差了十万八千里。

更别说内容上了。现在是个问题都能在知乎发,是个人都要回答两句,难道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的吗?有了珠玉在前,你还要把自己浅薄的知识,狭隘的认知拿出来大家看看,我觉得这是真的“献丑”。

我赞同大家把不一样的观点发表出来,但是,内容都差不多,别人更深刻更丰富更有道理,为什么你还要发呢?难道下面那个赞同键是对你隐藏的吗?还有些百度知道风格的简答,别人好好的一个问题,他就一句莫名其妙不负责的话,仿佛来占个座看热闹一样。幸而有智能算法来屏蔽部分,也可以举报之类的。归根结底,这个答案到底是拿来干嘛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为了自己非要表达一些东西。并不赞成这样没有营养又稀释优质回答的回答。

评论

从讨论问题展开讨论,到常见的各种抢前排,码。不过评论区确实比以前好玩多了,活泼多了。

用户

厉害的一群人,有些许人都退了,有些许人活动量少了。可能是因为氛围不好了。也有很多人相反。很显然的一点是,回答下面带二维码的变多了。评论里面抢前排的人,互怼的人变多了。

不少朋友都说,知乎成了新的百度贴吧,我觉得也差不离了,互怼的,瞎侃的,带节奏的,做微商的,个个不少。呈现一个乱字。

不过整体用户量倒是上升很多。按照中国人口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大概知道知乎的人口结构,社区问答质量,不可避免地下滑。我以为,用户结构的变化,加上社区问答模式的不变,正是知乎环境恶劣的原因,

新开的live付费过滤了不少瞎掺和捣乱的人,专栏则是发表个人意见,不会看到乱七八糟不负责任的话,也不会在文章中求赞,不会为了评论区的事扰乱文章本身。这样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环境。

有一些技术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

高赞答案掩盖了新的答案的浏览量。现在知乎有按照时间排序的回答排序了,但是感觉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始终都有一种相对固化的,不易改变的顺序。我想,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人愿意在类似的问题下回答问题,毕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是一件蛮开心的事情。

屏蔽系统不够好,该屏蔽的被放过,不该屏蔽的却被滤到了。
网页版抬头太大了,影响阅读体验。
知乎管理员审核问题,我严重怀疑是不是有某些管理员职业素养不够或者是教育程度不够。

啰哩啰嗦说了很多,最后希望知乎越办越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