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谁打破了崔雪莉的人生,又是谁把她最终推向了死亡的黑洞

一个路口转角的一块空地,原本是干干净净的。

可是有一天,有一个想偷懒的人,顺手把垃圾扔在那里就走。哪怕垃圾桶就只需要再走一分钟,他也不愿意。

接着又来了个扔垃圾的人,她看到那里有人扔了垃圾,她明知道那不是垃圾场,可是别人都扔了,也不差我一个。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那就是那个原本干净明亮的转角空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扔垃圾。

其实这就是破窗效应的结果。

韩国当红女艺人崔雪莉自杀的消息,这两天刷爆了网络。

  她的人生可以说顺风顺水,2005年,年仅11岁的她,报名参加了SM韩国少年选拔大赛,一鸣惊人之后,SM娱乐对她青睐有加,立即签约旗下,在公司10周年的庆典大会上,让她吹蜡烛。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可是C位出道。

  2009年,15岁的崔雪莉和其余几个女生组成了fx女团,她的演艺事业登上了另一个高峰。

  崔雪莉从一出道,给大家的人设就是邻家乖乖女,清纯、甜美、听话,总之就是好人家的女儿,总让人想保护,也想时时操控的那种。

或许这就是悲剧的源头。

  因为在2014年,21岁的崔雪莉,被媒体拍到和韩国Dynamic Duo成员崔子约会。崔子比崔雪莉大18岁,唱的歌词里,也有色情成份。好像乖乖女跟这种人交往会受到污染一样,一时之间,粉丝们的各种评论蜂拥而来。

  “什么鲜花插在牛粪上”“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是不是脑残了,居然选择这种人”总之就是觉得她不应该跟崔子这样的人在一起,选择跟她在一起,就是在跟我们作对。

  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崔雪莉只能否认了恋爱关系,粉丝觉得自己赢了,才放过她,事情才算告了一个段落。

后来崔子的钱包丢了,被人发现崔雪莉和崔子的亲密照。

这  就好比为人父母发现自己的乖乖女,原本答应自己跟人渣分手,而现在发现不可告人的证据,让人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不想听解释和理由,只想两巴掌扇过去,才解我的心头之恨。

粉丝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一时之间网上粉丝们的评论,掀起的漫骂声,比之前更难听,更厉害了。

  其实崔雪莉被拍到和崔子谈恋爱,就已撕破了她完美人生的一个口子,只是她不会想到,那么小小的一个口子,居然慢慢撕破成自己走向死亡的黑洞。

  接下来的事情,那就是无论她做什么,都会被媒体盯着不放,都会被粉丝们站在恶意的角度攻击。

  烤个鱼被人说成太残忍没有人性,是个刽子手;发个没有头的娃娃,就说她变态;和男朋友发个亲密照,甚至都会被人骂成荡妇婊子之类。

总之,恶毒的言论,一次比一次凶狠。

虽然没有直接叫她去死,但是却间接地逼着她去死。

因为一个人,当她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怎么做都是错时,她就会怀疑人生活着的意义。

  其实崔雪莉,就好比文章开关头转角的那个角落,原本是干干净净的。可是当有人第一次往那扔垃圾时,接着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久而久之,被丢在那里的垃圾越来越多,慢慢的会让人认为,原来这就是个垃圾场。

崔雪莉就成了那个垃圾场。

  破窗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之下,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其实我相信起初并没有那么多的恶人,讨厌崔雪莉,并且想伤害她。只是某部分恶人抢占先机,比如在崔雪莉所做的每件情发到网上,就有人先恶意攻击,说话难听时,就会自然引导别人也这样。

而大多数人都这样时,人们对于在网上骂崔雪莉已变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消遣,并以此为乐。

殊不知,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时,你才是那个杀人的刽子手,你才是那个变态狂。

因此,我们生而为人,一定要心存善意。哪怕你不愿直接帮助她人,但也不要间接伤害她人。

更重要是,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杆标尺,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03

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洁身自好,并且做一个德才并备的人。

特别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人关注的时候,更应该时时传递正能量,给更多的人做榜样。

而反过来讲,古圣人都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其实那些公众人物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们也偶尔有犯错的时候。

因此,如果对于他们第一次犯错,我们无论是作为粉丝还是观众,都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公众人物走向不归路。

崔雪莉现在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恨走的。

而讽刺的是,当她死了的时候,很多人才开始心疼她,才开始发现她种种的好,才愿意说出心底的爱。

可是这一切都太迟了,太迟了。

古人有诗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生在世,如果可以,真的尽量别说伤人的话。

因为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所以当你总恶意恶言恶语伤害他人时,相信终有一天会回报到你自己身上,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为此,我想对那些喜欢网络攻击他人的恶意喷子们说一句话:“当你在善待别人时,其实真正善待的终归你是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