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总结1

根源理论

为什么需要时间管理

  人的目的在什么,想要什么,才有了怎么做。通常我们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生活,获得自己的幸福。时刻记得自己的目的,可以防止走偏路。

  而时间是将自己的心愿实现的最重要的媒介,通过时间才能将想象转化成现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大的成本。所以更好地利用时间,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时间管理,都是为了更好地去做,更有效率地做。

1.时间管理的适用范围和时间非线性事件

  付出时间就有回报的事情,当然是用时间管理来提升效率是最好的,包括了做题,看书,锻炼身体等等,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线性关系,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比如,总结做题经验教训,从书中汲取知识,纠正或精进训练方法,这些事情往往并不是和时间呈线性关系,可能并没有什么回报,也可能有非常卓越的提升,经验性的,技巧性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更玄的事情,比如增进人际关系,培养业余爱好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不能让生活更高效,也没有直接的物质收益,花了时间但不知道是不是有用,却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的路上的必需品。

  总之是要有更好的时间观,什么事情可以更高效,什么事情是不能着急的,什么事情是不分高不高效的。

  另外,在追求高效的同时,记得自己为什么要高效,是要把时间留给那些“并不高效”的事情,那些才是生活最重要的。

2.长期计划的必要性

  即使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清楚自己的生活目的,在很多时候也会忽略掉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人倾向于重视短期的事情而忽略长期的事情。从而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像没头苍蝇。

  同时,很多事情的达成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的,比如丰富的学识和健康的身体。

  这两个因素,导致我们在自主的进程中,难以保证进程的推进进度,而我们都知道大工程中,经常性的进度检查是必要的。

3.写清楚要做什么

  脑海里存放着大量的信息,效率便低下。

  将要做的事情全部写下来,写清楚,不仅可以条理清晰,更能让人专注于当下,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更好地完成眼前的任务,看到一项一项的完成,心理也会非常踏实。

  把所有的任务都写下来之后,如果中途想起什么任务,也可以随时写下来。写下之后,如果现在不需要做,就忘掉这件事情,继续专注当下任务。

  长期短期计划都是如此。

  详见契可尼效应。

4.PDCA循环理论

  plan do check action是时间管理的大原则,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再计划,执行……如此往复。

  以下全部都是在讲这个。

5.一些误区

  晚上是最有工作效率的时间段。并无依据,早上和晚上都可以,看自己的状态。坚强的意志力能搞定一切。意志是有限的。


任务的安排 Plan

1.量化目标,及时反馈

  中学的生物已经告诉了我们,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是某种行为模式有固定的奖励激励或者惩罚激励,同样的,时间管理中的激励非常重要。如果按照理想情况度过了一天,这时候我们应该奖励自己,以鼓励自己坚持,如果这一天非常堕落,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责备自己,以告诫自己不要继续这样。

  这些激励都太弱了,我们需要更强的激励。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思路。为什么网游那么上瘾,就是因为里面的激励够强,比如我们打赢了一场战斗,胜利的满足,打出稀有道具的惊喜等等,都会让我们feel good,并且为了精神的愉悦而再参与更多的战斗。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执行却那么难坚持,学习那么难坚持,让人学两个小时并不困难,但是每天都学两个小时却是很多人都无法完成的,归根结底也是缺乏激励,因为大部分后天习得的技能都是需要熟练到一定地步,才能有所成果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直接感受到这到底有什么用。

  强化的激励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做计划,一条一条的计划,按照时间或者重要性来列出的计划。作用有:

  (1)条理清晰,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有明确的指令,就有明确的成就感,更容易有良好的反馈,完成一件,就有一件。
  (3)方便安排奖励和惩罚

  如果我们有一个进度栏一样的东西,给我们反馈说完成80%以上可以获得吃蛋糕奖励,完成100%可以获得大餐奖励,完成30%以下则去跑步30min。这样激励会很好安排。但是如果按直觉来安排,我们大概只能说,做完数学作业可以吃蛋糕,再写完论文可以吃大餐。

2.缓存

  人的精力应该着力放在完成任务上,而不是记着还有多少事没有完成。如果时刻想着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会严重消耗人的精力,并难以专注当下的任务。
计划表就是一个缓存,可以将要做的事情放在里面,我们时刻都能去检查,并不担心遗忘了什么。

3.帮助自控

  详见下面的自控环节的提醒功能

4.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很多上进的人,过于“上进”,给自己安排了过多的,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任务,但是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超过自己能力限制了,反而去责备自己为什么做不到。

  有了计划,我们更能意识到我们的能力限制在哪里,比如每天数学2小时+论文3小时,再多就会疲惫,我们便不会强迫自己每天学数学4小时+论文1小时——即便时间都一样,但是数学显然比论文更消耗精力。

  如果某天的计划超过了目前的执行能力(同时考虑自己的自控和执行效率,以及娱乐需求),我们在计划的检查阶段,便可以进行改善,而不是责备自己。如何检查见下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