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合群,假装合群,你累不累?

互联网时代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新奇的流行词汇,例如隐形贫困人口、隐形单身人口、隐形吃货人口等等。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隐形孤独人口”: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合群,朋友多,内心却非常孤独。

明明想去图书馆看看书学习一会,可是室友们约着一起玩游戏,为了合群,不得不一起组队一起熬夜,即使这款游戏自己根本不喜欢玩。

明明肠胃不好,可是同事们总在下班后约火锅约酒吧,为了合群,不得不硬着头皮一起,唯恐在公司遭到排挤。

明明不爱看综艺,但身边的人都在追,为了找话题,不得不跟着追偶练追土创,夸这个,骂那个。

明明一个人活得可精彩了,但害怕周围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害怕被世俗定义成为“剩女”、“怪胎”,于是去见根本不想见的相亲对象,谈不尴不尬的恋爱,结不情不愿的婚。

大部分的年轻人,混迹于各种圈子,却始终融不进圈子里。看似跟大家相处融洽,却常常做着违背本心的选择。

都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认识的人多好办事,但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交心”的。每天奔波于不同的饭局聚会,和不交心的人谈天说地、吃喝玩乐。看似尽兴,散场后却是无尽的空虚。

你自以为收获了友情,其实只是拉个人抱团取暖而已,塑料友情慰藉不了一颗企盼真诚的心。

为了合群,假装合群,你累不累?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替人背锅,做鬼脸博父亲一笑,放弃自尊祈求爱情……她一遍遍说着,没关系,总比孤零零一个人好。她渴望身边的世界能一团和气,并愿意为此倾尽全力。她太渴望得到爱和认可,最后却还是孤单地死去。

最后她说“生而在世,我很抱歉”,殊不知,她最对不起的人,其实是自己。

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花在“为别人而活”的时间多了,花在“自我提升”的时间就少了。

为了合群不断压缩自我相处与自我表达的空间,是真的喜欢,还是一种伪装?

唯美伤感 冬季风景 白雪 灰色 孤单 茫茫大雪

读书的时候融不进去的小团体,工作的时候插不进话的八卦组,好像都在给你一种警示:不合群的人,是异类!

有些人天生喜欢交际,熙来攘往之中自得其乐。可是也有很多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很难跟人打成一片,可能就是所谓的“不合群”吧,但这是性格使然,根本谈不上什么对错。

活得自在和假装合群之间,是你,会怎么选?

李尚龙曾回忆自己读书时期不合群的经历,写道:直到今天,我认识了许多人,有了自己的团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愿意过的日子。此时此刻我才会感激,当初我没有合群,希望,现在迷茫的你,也是一样。人本孤单,为何还要将就身边的人呢。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从众、合群,何其简单。假装合群,往往是堕落的开端。

“大家都这么做”常常成为我们做错事的一块遮羞布,好像只要“合群”,行为便是被允许甚至被倡导的。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等,便产生了。群起而攻之,或者安静地躲在群体当中随波逐流,好像就不必承担什么责任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与恶魔,能够在人云亦云的环境中听到内心深处天使的呼唤,就千万不要与恶魔为伍。

想要追求上进,就不要被周围的懒散同化掉。

想要追求美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沉溺于狐朋狗友的饭局。

想要过单身的生活,就不要受人情世故的束缚。

不假装合群,不是教唆你脱离社会玩自闭,而是建议你努力成为独立、成熟的个体,做有深度的自我表达与交流。

合群与否,从来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签,强大的内心与实力才是。生而在世,需要懂得自己真正想要坚守的是什么。

合群,有时也是一种折损,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