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一个人几乎全部经历的总和

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了韩国女明星连连看这种反人类的游戏,大家对于竹竿腿锥子脸欧式平行双眼皮迷之热衷,喊麦、直播、抖音神曲替代了曾经的华语流行音乐,不会演戏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甚至话都说不利索的人被奉为“偶像”。

从什么时候开始,口碑垫底的电影票房高得惊人,宣传广告花花绿绿跟狗皮膏药似的,艺术级别的颁奖典礼都能搞成乡镇企业表彰大会,地摊文学换了个新名“大IP”然后成为黄金档流量热剧。

个性化自媒体时代,话语权力分散,人人皆是权威,谈论审美好像成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上一辈人刚从贫穷的集体主义生活中脱离出来,温饱都成问题,自然是没有心思追求什么审美的。如今,人们不愁吃喝,物质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欲望和新的烦恼,但是关于审美,却依然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话题。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审美,是一个人几乎全部经历的总和。

经常看到网友吐槽父母的审美,色彩饱和度惊人的衣服配饰,海滩度假时随风飞扬的彩色丝巾,土豪风的欧式田园装修,中国红配山水画,电视冰箱以及遥控器都要配上专属装饰套子的执念……

同一个小孩,妈妈带的时候是小王子小公举,外婆奶奶带的时候就变身留守儿童,画风实在逗趣。

笑过之后,想想那代人的成长环境,也就释然了。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见识都有局限性,这自然也影响了他们对于美的认知。

被《小时代》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人,自然是不会去看小众的文艺片;喜欢看纪录片的人,自然是不太可能参与流量偶像的骂战之中。

推崇日式极简生活断舍离的人,买衣服也会趋向于性冷淡风,一层叠着一层的蕾丝碎花裙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的;而热衷美黑向往欧美生活的人,生活中大约也会偏向西方思维,不太会娇滴滴地躲起来擦眼泪。

纵然世事如何变迁,“美”始终是不会落伍的。

审美,往小了说个人看法,往大了说是人文、艺术、思想、情怀等等的总和。审美,不仅仅是一个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件,还包括他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人和事,花的时间,做的选择,以及希望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去掉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无法构成现在的你。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世界,都浓缩在你的审美里。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活着的东西,许许多多活着的人,每一个都有要过的生活,他们在互相交流、与环境交流的不间断的复合过程中,建立起丰富又复杂的生活世界。

而通过众多的交流,人和世界始终都在变化,在流动中建立平衡。

我不否认,审美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缺乏审美能力且不自知却是挺糟糕的一件事。

见过很多人近乎叫嚣地强调“自己”的审美,但你很难说得清他们所强调的到底是自己的审美品位,还是一种被商业化的大众审美所牵制的模式套用,抑或模仿。

艺术大师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只有见识过美为何物,我们才会懂得美的魅力。我们需要审美,这是一种选择和发现。懂得美,创造美,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生命的厚重与美好。

越是自媒体时代,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具备审美,需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有可能避开未经筛选的大量的粗劣信息,独善其身。

美,是见过世界真实的模样后,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活着。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