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突然发现没有人愿意当工人了。
前几年,我一个在供电系统工作的朋友说,现在没有年轻人能上电线杆了,因为都是大学毕业生,既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也不愿意做这些危险的累活。以前有技校、中专,上杠操作是必修课。
后来,到教育局上了一段时间的班,知道职高、中专基本招不到什么学生的,孩子哪怕考得再差也要花钱买个高中。当然,很多人进了高中也没有什么用,大都还是走了专科。不像二十年前,中专是热门,好中专比高中分数要高得多。
其实不光是我们这里,哪里的孩子都不愿意当工人。前不久,《半月谈》就登了一篇文章《制造强国之问,今天谁来当工人?》。我觉得不仅说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展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整个社会对体力劳动的蔑视,对工作的狭隘理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而这也导致今天的教育的根本问题。
《制造强国之问,今天谁来当工人?》中说:
①“难道我就要在这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度过一辈子吗?”今年20多岁的孙文静在深圳一家工厂上班,工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让她觉得非常无趣。“工厂里面就这样,打工无非就是混时间,攒一点钱,然后自己出去做点小生意。”孙文静说,在厂里从一线普工做到管理层很难,晋升需要相关的学历和人脉关系。”
②“受访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重学历,轻技能;企业重管理,轻技能。一些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对职工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致使我国技术人才后备力量断层。”
③“同时,由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现在许多工厂的一线岗位对工人的技术能力并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对于大专生来讲,不能发挥专业专长,而工厂也不愿意提高这些岗位的薪酬水平,因此人员流失成为一种常态。”
④“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周期长,而现有的工人上升机制不够健全,无形中制约了一些年轻工人的积极性。”
这四段话是摘自文中的不同地方。第一段是说工人生活无趣、晋升难,第二段是专家分析认为教育培训不足,第三段是说薪水不高,第四段是上升机制不健全。记者和专家觉得没有人当工人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原因了,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当工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其实,他们的思考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来做工人,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所以要加钱,升职,或是让他们的生活稍微丰富一点,比如看看电影、唱唱歌,就跟富士康做的那样。但是,他们的做法或许会在短期内稍微提振一下工人的精神,但却不太可能真正产生作用,因为这些都还是问题的表象。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马克思的经典论断: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我们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技术越高,工人的生活却反而越艰难,为什么拼命工作但幸福感却降低,这正是因为资本家仅仅将工人当做生产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以往时代最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让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共产主义宣言》中所说的,(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一个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只有当这些需要都能够满足,人们才会感到幸福。如果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条件来满足,那也要公平的分配资源(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这样人们才会感到最基本的满足。而且,这种满足不能是仅仅是象征性的,比如在工厂里,能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不能仅仅是劳动能手,而是所有的工人都有管理的权力。仅仅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人缺乏的问题。最近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才是一条根本的途径。只有工人真正成为工厂的主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类的工作。但这些具有思想性的文件在落实的时候,经常只剩下技术的措施。这也是一种“买椟还珠”。
教育呢?也一样。只有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教育才有真正的发展。陈宝生部长说得好,教育质量不是抓出来的,而是敬出来的。怎么敬,就是承认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很多地方制定了名师培养计划,其实只是根据教师本身的水平高低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没有任何一个名师是按照事前规划好的区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或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这样的阶梯培养出来的。教师的成长的根本动力是自我发展。一个教师能走到哪一步,是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再进一步成为一代大师,都取决于他自己的追求、努力以及天赋。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激发这种热爱,需要有荣誉感、尊严感、主人翁感。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建设》就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表述: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其他的方面即便缺少一点,也能极大的鼓舞教师的热情。就跟工人不仅仅是生产的工具一样,教师也不仅仅是用来争取升学率的工具。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各方面的需要,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对于精神的、政治的、个性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需要像真正的主人一样的工作,他们希望自己是以独特的人的面貌站在校园里,他们希望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干部——都是平等的。这些希望如果被满足的话,那校园就是能够诞生名师甚至是教育家的土壤。否则,再多的激励只能培养高考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
还是回到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但是没有解放人。如果把生产力改成升学率,我们也能得到关于教育的洞见:过去的教育不是不能提高升学率,但不能培养真正的人,也不能让教师感受真正的幸福。
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不仅很难有人愿意当工人,也不能办好教育,甚至,连位居社会最高层的公务员也一样没有职业的幸福感。最近出现的关于某地对办公室盆栽和书籍进行通报的新闻。这样的规定,不论出发点是好是坏,其思考的原点是人应该高度的职业化,除了职业之外不应该再有任何其他的活动。这恰恰是人的悲剧的起源。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最好的社会是自由的人的联合体。而不是由一个一个智能机其他人组成的生产车间,无论是机关、工厂还是学校,都不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