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我的船长!”

托德转过身去,看着基廷老师走过去的身影,猛地跳上桌子,就好像登上了一座从未攀登过的山峰一样,大声朗诵惠特曼的诗歌:“哦,船长!我的船长!”

基廷老师回头,微笑,什么都没有说。

越来越多地学生跳上桌子,过来接替基廷上英国文学课的诺伦校长,像一个原始人看见飞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而基廷老师仍然微笑着。

这是一部久负盛名的教育电影——《春风化雨》,另一个名字则更直接有力:《死亡诗社》。我曾经放给学生看过(因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推荐),所以曾快速浏览一遍,但不甚了了,只是觉得它是一部讲述新旧教育观念冲突的片子。这几天读爱默生,读到神魂颠倒,突然觉得电影跟爱默生应该是有联系的,于是第一次认真地看完了。

电影一开始,基廷老师就以奇怪的方式告诉观众自己并非一名教师那么简单。在第一节课上,基廷就把大家召集到走廊上,告诉大家:你们可以叫我“船长”。

船长”是谁?

“船长”出自惠特曼在林肯死后写给林肯的赞美诗。基廷自认是船长,其实也就在暗示自己要做像林肯一样的人,可以将美国带向自由和解放的人。而在影片的最后,当一半的学生都站在桌子上,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大声喊道:“哦,船长!我的船长!”无疑也强化了基廷老师属于林肯的一面。

林肯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而基廷老师也是。影片中,那些古板的校长和更加古板的家长的判断是对的。他们怀疑是基廷老师诱惑了学生,让学生发现了爱和自由的力量,让他们不再听从陈腐的校规。他们甚至逼迫孩子们在用以驱逐基廷的报告上签字。他们的错,不在于诬陷了基廷——事实上,基廷的确将孩子们从牢笼的解放出来了——他们的错,在于用上一个时代,甚至是更早时代的思想束缚住眼前的孩子们。这就是爱默生所说的:“每一种思想都是一个牢房”,都是应该打破的。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爱默生宣布,“第一是灵魂,第二是灵魂,永远是灵魂”。爱默生还强调:“唯有活人重要,而非那些曾经活过的。”在中国的传统下,爱默生的教诲尤为重要。没有比中国人更爱自己祖先的遗训的了。几乎每一次的转折关头,都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往前走,而是应该回过头来重温先人的智慧。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会发现,基廷就是林肯,而林肯就是爱默生。在电影中,这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人可以束缚人性的力量。人只能越来越聪慧、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平等。所以,威尔顿学校的孩子们在基廷的引导下,不断发现着自己。尼尔违抗父亲的命令表演了戏剧,纳克斯大胆地在暗恋的女孩面前朗诵自己写的情诗,查尔斯用“上帝的电话”来嘲笑古板的校长……

然而,自由是有代价的:尼尔自杀了,纳克斯被女孩的男朋友毒打,查尔斯被开除……

尼尔在死前戴着戏剧人物用的、用枝条扎成的环,月光无声地照在他的脸上,那一瞬间,导演让我们误以为他就是历史中的那个可怜的拿撒勒人,为众人而死的人。林肯也是这样死去的。这个世上,总有人要为了别人去死。我们称之为“先驱”。

在现实中,死是不值得的。但在意义的世界里,死是对生活的拯救。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身体里的那个软弱的人死去,才有更有力的人站起来了。

影片中,关于诗歌的选择也有深意。课堂上,基廷老师嘲笑愚蠢的学院派诗歌理论,他让学生把写满自以为是的、无趣的诗歌理论的书页撕得一干二净。他只向学生介绍浪漫主义的诗歌。他在书的扉页上记下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为什么只上浪漫主义诗歌?难道是因为诗歌是浪漫的吗?当然不是。浪漫主义不是花前月下,而是人的独特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人主义。正如卢克思所说:“浪漫主义也许是一条最宽广的渠道,由此个人主义达到了十九世纪的自觉。歌德创造了个人主义的艺术,施莱尔马赫则奠定它的形而上学基础,浪漫主义为个人主义提供了情感上的经验依据。”

《春风化雨》与其说是一部教育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个人主义的思想电影。它所创造的人物,不论是基廷老师还是诺伦校长,或者是始终压制孩子愿望的父母,不管是从懦弱到觉醒的托德,还是最后成为告密者的那个雀斑男孩,都是存在于思想世界的人物。这其中,主角看似是隐喻着林肯的基廷老师,其实是觉醒的托德——因为并没有一个可以一直引导众生的导师,我们只能通过自我教育而不断觉醒,从而不断走向自由。而勇气,既是觉醒的产物,又是觉醒的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是爱——不管它是为了整个人类,还是为了其中的一个。

不过,这部电影也可以只是一部教育电影,因为教育是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有自己的“船长”——虽然这很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