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仿佛愈来愈趋向二元世界,非此即彼,不论是民粹主义的盛行还是愈加狂躁的追星文化,就连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都尤其如是,仿佛摩西分海一般,对于这种创作作品的评论仿佛只有好与不好两种,容不下其他的声音了。胆小如我,哪怕对这些文化有些见解也无法堂而皇之讲出来了,只能狼狈逃回灵魂的庇护所——读书之中。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看文字了,这些小小的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总是不如色彩鲜艳的图片和沉鱼落雁的帅哥美女来得赏心悦目。更何况对于不爱学习的一部分人来说,逃离文字理解和考试已经成为了他们一辈子追求的目标,谁又会选择自主进入这样的牢笼当中呢。而对于另一群人来说,比如我,书本的世界是另一个完全不受任何感官束缚的世界,我可以想象最雄伟的场景、最华丽的宫殿、最俊俏的主角与最美丽的花朵。这也就能解释一部分为什么每当一本小说影视化后多数都会招致原著粉丝的挑剔与不满,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但演出来的却是编剧、导演、演员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注定与自己想象有差别甚至相去甚远。而这正是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的显现,它能让读者看到自己的颜色、声音和动作,甚至读者可以在文字构建的世界中出生直至死亡。基于此,我甚至对不喜爱文字的人们有一种怜悯般的哀悼,他们只能在真实世界苦苦挣扎,偶尔借由图片与影像穿越至其他世界,也只能做一个幽灵般的旁观者,世界的喜怒与悲欢与他无关。
不止是文字,对于艺术也是如是。对于我来说,观看艺术时,不是观看创作者的内心,而是观看自己的内心。当我还是一个小不点的时候,对于所谓的“艺术”,我总是觉得便是一群“文化流氓”团结起来搞炒作,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现在想一想,那不过是因为我当时还没有“自己”,自然是什么都看不到的。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看到日本艺术团体Me的作品Contact时的感受,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压抑与孤独,我的第一反应是逃离,但葛朗台的本性(毕竟票价不便宜)和“来都来了”的心理定住了我的脚步,我还是选择独自一个人坐在了正对它的地方。整间房间安静极了,我听到了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甚至我的灵魂发抖的声音,我逼迫自己直视这恐惧。然后我看到了柔和的光线洒在波浪上,就像穿着阳光碎片的小精灵在水面上跳舞,刹那间仿佛这黑色的海浪成为了沉默骇人但温柔的怪兽,让人不再害怕。我知道,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并与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在那之后,仿佛终于领略了观看艺术品和自己的方式与方法,我爱上了艺术。
文字与艺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都需要空间与时间,需要与自己的独处,而在这个逐渐焦虑与快节奏的时代,我感到一丝丝担忧与悲哀,也为自己的这一丝悲哀感到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