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己泡茶喝起来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喝茶未免有点凄凉,于是我想我的茶友——我妈了。她现在的生活主要重心在我妹的身上,而我妹现在是我家的绝对重心——谁能否认家中一个即将初三的孩子不是一个绝对的重心呢?毕竟她即将结束九年义务教育站在人生的第一个交叉路口。
说实话,我妹的学习成绩委实算不上好,但讨人喜欢这一方面是极好的,在这一点上她和我是极相似的——让老师又爱又恨。我想当年我的班主任现在她的英语老师应该是感受最清楚的,当年她喜欢我的学习成绩苦恼于我的调皮捣蛋,而现在她喜欢我妹的善解人意苦恼于她的学习成绩。在学习上,我妈总是认为学习方法是像武功一样可以传授的,于是在我放假回家的时刻总是让我给妹妹补课,说实话这是对我和她的双重折磨,她不懂,而我不懂她为什么不懂,好像我说的是克里奥尔语她说的是斯瓦希里语。至今我也没有看明白她说-1-1=0时眼底闪动的光芒。我一直说,只要不提学习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妹。
作为我家的一份子,我当然继承了我家的传统,于是我开始思考当代教育是否出了问题,毕竟我的妹妹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育四个现代化人才?还是教授公民基本的生存技巧完成社会化?基于宏观角度来说,我一直觉得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与美国教育相比,它给底层学子保留了上升通道。但从我妹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育未免粗鲁了许多。虽然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但是基本盘没有变,还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附加琴棋书画、能歌善舞、发明创造……这哪里是素质,简直是神质!
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便是说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甚至是教育目标,发扬个人身上“天然的禀赋”,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现在仿佛变成了“有类无教”、“因教分材”了,教育变得功利,老师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靠近“好学生模板”,一切为了升学率。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当今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呀,学习好的名校毕业的就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让孩子努力达到要求有错吗?我只想说,这不仅是粗鲁的教育的错,还是粗鲁的社会的错。我有一个理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教育使人明智且自治,每个人都能完成自由的发展,摆脱了枷锁互相尊重。虽然这理想看似遥不可及,但就像谁能预料到布尔什维克能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一样,谁又能料到未来真的不会像我理想的方向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