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并无证据的观点,经过别有用心的人长期传播,
再被不明真相的人二次三次…传播,就成真的了。
我说的是火药,以及相关的战争技术。
第一次对火枪的描述,是在1132年,
第一次对火炮的记载,是在1221年,
1980年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支青铜火枪,造于1220年左右。
如果你对历史不是很了解,那么,我告诉你吧,这是宋朝。
如果你还知道观点“西方发明了轮射”,
完颜兀术在1131年,就被轮射射过。
写这篇文章,
是在顺手颠覆观念,主要是想分享几个脉络。

脉络
一个我从大学看起,
可能结婚都没完结的小说,
为了传播自己的观点,
把宋朝批的一无是处,
他的道理是好的,案例是错的。
他在写的时候,是否考虑过:
这样的行为,是否会误导别人?
遗憾的是,很多史书作者都干:
司马光,班固,司马迁…孔子。
杀人机器的进化速度,与战争烈度成正比。
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打疼,慢慢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打疼了,加紧干。
杀人机器的进化方向,与当时的情境相关。
中国发展火枪而非火炮,因为城墙太坚固,火炮难破。
权衡火枪与火炮,开发前者是优势策略。
欧洲发展火炮而非火枪,因为西方城墙太辣鸡,一炮破墙后,守城方投降是种正反馈,
开发火炮是优势策略。
而当能打破君士坦丁城墙,宣告一个时代结束的大炮,出现在中国眼中,
你要对他说:你怎么不建造棱堡呢?
这就很“何不食肉糜”:
造新城墙要出大量资源是其一,承平日久没必要建造是其二。
以上这些,都很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下面这段脉络: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改革,止步于1850年,
抱有传统观念的人,说,这是傻逼儒家党争。
权谋老师和我说,这是帝王心术:弱天下而强皇家。
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比如,因为没打疼。
从这条线,我又推出了一个模型:
国家改变的动力,只有两条线:抢钱抢女人的正向反馈,亡国灭种的负面反馈。
在近现代历史中,前者,有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后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晚晴,
个人,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支撑水手穿越辽阔大海的,不是类似“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的口号,而是富 贵回乡后的票子,房子,女人。
这真是一点也不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