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一位流浪汉火了,据说已经成为某音上刷屏级人物。人称“沈大师”,还被贴上标签: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故事主人公沈先生,已经流浪了26年之久,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直到被好事者拍下视频上传网络:视频中的他口齿清晰、说话有条有理、金句不断,知识储备丰富程度远超普通人,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不在话下,很多冷门经典也信手拈来。
对于走红这件事,沈先生显然并不享受其中。
“现在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多读书本身,不要关注我本人,就是这样。”
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与出口成章言之有物的谈吐形成极大的反差,成了人们眼中的一件“稀罕物”.
成千上百的网红、看客疯狂地追着他“听课请教”,同时不忘争相拍照、拍视频:这就是沈大师哦!
有文化的人很多,只是有文化的流浪汉不常见。人们追捧的也根本不是文化,不过是猎奇、反差。
于是,流浪大师成了他们的流量大师。
有人花几千块钱买机票飞去上海,只为见上“大师”一面。
有人开着奔驰宝马,长途奔波,堵到他面前说是想要“聆听教诲”。
有人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排着队跟“大师”合影。
无数人在传播、围观,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位“沈大师”,这些人无视他的个人意愿,几乎24小时都有人在拍摄他,甚至还有团队直接常驻拍摄。
我随手点开朋友发来的一个视频,看得很心酸。
大晚上的,沈先生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堵在一个楼道(像是他的住所处),一堆手机对着他直播、拍照、拍视频。
沈先生无奈地对着众人:你们是为了钱,我知道,就当我是猴子耍给你们看,我就站在这里,你们愿意怎么拍怎么赚钱你们就赚吧,我也没办法,你们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给我……
他一遍遍地拒绝,可没有人放过他。
从前沈先生喜欢捡垃圾,享受自由,现在却被“垃圾”堵得出行不便。
这个社会,是不是病了?
流量至上,娱乐至上的时代,充斥着“上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的口号,一堆闲人趋之若鹜,伺机而动,为了“红”无所不用其极。
靠博人眼球或是特殊技能在网络上一夜爆红的人越来越多,这也让更多的人找到了动力,选择用各种奇葩的方式去蹭流量、圈粉、炒作、变现。
那些打着听课、求教的名义前去围堵沈先生的人,不过是些为了热度而疯狂炒作的“伪学者”。他们自顾自得放下高姿态,表示对知识的尊重。他们佯装混入底层,就仿佛一个上流社会的表演秀,向观众展示着所谓不耻下问的求知欲。
人总是喜欢追逐一些新潮的事物,这使得他们将自己的视角压低,向下俯瞰,佯装融入,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优越感。
却忽略了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聚光灯。
对于人而言,只有心理投射,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君子固然可以远庖厨,但这对君子而言只是因心理投射造成了部分的代入感,君子其实想尽快解除自己的痛苦,他救的是自己。
所以人与人之间,容易了解,却很难理解;只是知道,没有共情。这便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无法感同身受,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的重要原因。你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你自己认为是适度、适量的,但是对方可能会觉得无法承受。
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成为人中龙凤,成为普罗大众,去奋斗,去放逐,去流浪,都是个人的选择。
请不要把自己追逐的流量、名利建立在别人的价值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打扰,是最起码的尊重。
听说网红界有着“来得快去得也快”的规律,只能祈祷,沈先生的“网红效应”早点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