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为何会层层加码?

疫情防控为何会层层加码?

我最近在看美国人哈伯斯塔姆写的《最寒冷的冬天》这本书。作者挺有意思,虽然写的是朝鲜战争的故事,但是,作者很少描写战争的场面,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思美国到底错在哪里。他没有骂苏联,也没有骂中国共产党。他集中骂了两个人,一个被骂的人是麦克阿瑟,他把麦克阿瑟祖宗三代都骂了一遍。另外一个被骂的就是蒋介石,包括国民党。

关于蒋介石和国民党,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美国人写的书里面骂他们了。从二战开始就骂,骂国民党腐败,骂蒋介石混蛋。

看来,国民党不仅仅是被中国人骂,美国人也看出他们是一帮混蛋了。
然而,美国人骂国民党腐败,为啥还支持国民党,援助国民党呢?

哈伯斯塔姆在书中解释了:不支持国民党,就是政治不正确。

因为,谁都知道中国共产党要战胜国民党,但是,作为美国政府,却不得不支持蒋介石,哪怕花了几十亿美元(这可是70年前的几十亿美元啊),明明知道这些武器装备早晚落入共产党的手里,也要支持。

有人问美国共和党参议院范登堡:“我们为啥援助腐败的蒋介石政府?”
范登堡回答:“这样,我们就不用为国民党垮台负责了!”(P241)
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美国人内心是无法接受的。美国政府不帮助国民党,任由它失败,美国政府就会承担见死不救的责任。所以,明知不可为美国还是而为之。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政客做事的出发点,不是把事情做对,而是,怎么推卸掉责任。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我说上面一番话,就是想说明当今疫情的防控思路。
新冠肺炎爆发,快两年了吧?
现在的防疫措施,是更科学了呢?还是更极端了呢?

对于疫情,上海就是榜样,断断续续,浦东、黄埔、青浦等,发生了好多次了,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市民,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什么影响,似乎疫情没有发生在上海,而是发生在外地,因为,上海波澜不惊,外地,鸡飞狗跳。

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个政府领导,怎么差距这么大呢?连号称经济发达的某某省,某某市,在疫情防控面前,也暴露出自己不淡定的一面。

比如,上海出现了疫情,我要到外地出差,某些地方就要求:48小时核酸检测,而且是两次。为啥?这个标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某市出现一例,全市中小学生全部停课,真是神仙思维。

到底有没有人分析疫情啊?
而且健康码也很有趣,和身份证挂钩,如果你身份证所在地出现疫情,你在天涯海角也会跟着倒霉,就这么神奇!行程码呢?呵呵,波哥都不知道宜春在哪里,我的行程码却冒出一个宜春,真是时空错乱。
 
近两年的时间,我们做了几十亿次核酸检测了,再傻的人,也应该得出一些基本的数据:核酸检测,查出阳性病例占多少比例?阳性病例的感染范围多大?阳性病例死亡率多少?

以南京机场为例,南京人民全员核酸检测6次,请问,这6次全员核酸检测,检出多少阳性病例,这些病例的感染范围多大?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从而指导各地去执行。而不是像现在,各自为政,层层加码。
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点就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所以,人类想消灭它,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既然无法彻底消灭新冠病毒,难道我们就这么谈虎色变,草木皆兵吗?这样的隔离防疫,一直持续下去?到最后,病毒没有消灭我们,我们自己把自己搞垮了。
有人说:“新冠肺炎了不得,如果不这么办,我们会死亡很多人。”
到底会死亡多少人?美国的死亡数据准确不准确呢?
 
我先举个例子:某人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天气温骤降,他出门受寒,心脏病发作死了。请问,这个人是死于心脏病还是死于气温骤降?

如果我们把原因归结为气温骤降,是不是气温骤降很可怕,因为有人死了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医生会把他的死亡原因归结为心脏病发作。
健康人,很少会因为气温骤降死亡。

有人有严重的心脏病,因为感染新冠病毒,死了,请问,他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大家会说:感染新冠病毒。
你看,答案就不一样了吧!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70多万人死于新冠肺炎,我们也要想一想,这里面是有多少健康人因感染新冠而亡的呢?
前段时间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去世了,据说原因是死于新冠肺炎。鲍威尔生年84岁,患有血癌。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还会觉得新冠肺炎那么可怕吗?
 
再看两个数据:
2019年,全球吸烟人数增加到11亿,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达770万,全球五分之一的男性死亡都是由吸烟导致的。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因过量饮酒而被夺去生命,这一数字超过了爱滋病、暴力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
一年内,吸烟喝酒引发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可怕吗?

不可怕,因为很多人仍然乐此不疲。
为啥到了新冠,就谈虎色变呢。
 
所以,关于防疫这件事,还是应该由专家来指导,而不是谁的官大听谁的。不然,我们就会走不出这个怪圈:为了不承担责任,宁愿矫枉过正。
 
如果各地都能够像上海一样,我们会节约多少人力物力,各行各业,也会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该冷静冷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