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地球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在这些变化中,地球上的生物也经历着改变。现在,因为人类活动的干预,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家们认为,从过往的时间来看,地球物种灭绝的周期是6000万年一次,而现在似乎已经开始了。
2006年,白鳍豚消失,再也找不到白鳍豚的身影;2012年,平塔岛象龟灭绝;2018年,北白犀功能性灭绝;2019年,夏威夷金顶树蜗灭绝,这些都是真切发生在现代人们眼皮子底下的,更不用说不计其数的灭绝的鸟类了。

每一次物种的灭绝,引来的都是人们的心痛和惋惜。但是近年来,不断传来灭绝物种“原地复活”、消失物种重新出现的消息。这些消息令人精神振奋,但是人们也怀疑是不是以讹传讹。毕竟依据进化论的观点,已经灭绝的动物应该是不可能再出现的。
灭绝后又出现的物种
我们先列举几个专家们宣告灭绝后,又重新出现的物种:
- 侏儒眼镜猴,1921年一只侏儒眼镜猴做成标本后,再没有发现过任何活体,被认为已经灭绝,80年后探险队又发现了它们;
- 巨水鸡,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灭绝,1948年再次被发现;
- 老挝岩鼠,被认为已灭绝一千多万年,2005年被发现;
- 腔棘鱼,被认为已灭绝6500万年,1938年在南非再次发现;
- 白喉秧鸡,被宣布在13.6万年前随着阿尔达布拉环礁的覆灭灭绝,如今又随着阿尔达布拉环礁的出现原地复活。
除此之外,银背鼷鹿消失30年被发现,宣布灭绝的夜蛤蟾蜍30年后再现等等,一边是每天都有物种在灭绝,另一边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宣布早已灭绝的生物或者早已消失的生物又出现了。
那些消失的生物,过了几十年被宣布重新出现,如果说是当时科学家生物学家们并没有找到它们,它们躲起来又生活繁殖了,这也是可以解释的。但是白喉秧鸡和腔棘鱼这种实实在在灭绝了上万年的生物,总不能说是躲了十几万年,几千万年又出来活动了吧!
白喉秧鸡
白喉秧鸡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群岛附近,在大概20万年前,由于马达加斯加群岛的白喉秧鸡数量已经趋于饱和,一部分白喉秧鸡就迁移到了阿尔达布拉环礁。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分析,迁徙到这里的白喉秧鸡,可能是发现这个地方物资充足,没有天敌,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食物,于是放弃了自己飞行的能力,翅膀逐渐退化。它们的遗骸翼骨说明它们已不能飞行,踝骨显示它们正向不能飞行进化。
有没有觉得这个说法非常熟悉?很久之前我们介绍过一个物种叫弱翅鸬鹚,它们也是这个经历这个思想,迁移到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岛上的鱼虾要多少有多少,还没有天敌,吃吃饭晒晒太阳一天就过去了。

白喉秧鸡也是这样的,不过白喉秧鸡比弱翅鸬鹚倒霉一点,大概在13.6万年前,白喉秧鸡选的这片岛因为地壳运动沉海了。因为它们这时候都不会飞了,所以一个都飞不掉的一块沉海了。
自此,这种不会飞的白喉秧鸡宣告灭绝。
但是,仅仅过了三万年,这个小岛又因为板块运动浮起了,之后十万年的时间人们没有参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从现在的研究和观察上得出,白喉秧鸡又“原地复活”了,岛上现在还生活着这种不会飞的白喉秧鸡。
这就很神奇了,一个小岛可以因为地壳运动在三万年的时间前后沉浮一下,可是一只白喉秧鸡寿命才多长,三万年它们在海里骨头渣子可能都不剩了,何谈复活?
于是又经过研究,发现这一批“复活”的白喉秧鸡,经历了它们的祖先一模一样的经历,又在一模一样的环境下,做了一模一样的选择。它们也放弃了飞行,并且向不能飞行的方向进化了。
这个过程,被科学家们称为“重复进化”。重复进化的前提条件都比较苛刻,像白喉秧鸡这样的十分罕见,碰上的概率又能有多大呢?那其他灭绝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物种重新出现,又是怎么回事呢?
腔棘鱼
腔棘鱼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鱼,早被科学家宣布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然而在1938年,一位生物学家无意中在印度洋发现了一条活的腔棘鱼。
活的腔棘鱼,说这条鱼是在印度洋生活了几千万年没被人发现,有几个人能信?

继这位生物学家无意中发现后,一位渔民捕获上来一条腔棘鱼,而且在岸上,这条腔棘鱼存活了17个小时。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依据对化石的研究,认为腔棘鱼能在陆地上生存,但是最多只能生存两个小时。那这个现象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长久的时光中,腔棘鱼不但没消失,还发生了进化。
腔棘鱼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鱼,据现在已经有几亿年了,生活环境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变化。所以对腔棘鱼的重新出现来说,重复进化不太可能,但是想想这么一大条鱼一直生活在海洋里,而我们经历了这么长时间才发现它们,就不由得要感慨人类的力量相比于大自然,还是太弱了。
众多消失的物种又重新出现,这是好事,这说明地球的生态正在恢复。然而正在消失边缘的物种们,我们也要更加重视。灭绝后重新出现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幸运,但是又能有多少物种有这份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