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马来西亚华人富商郭鹤年及其侄子郭孔丰共同执掌的金龙鱼登陆创业板,以138.7亿元的IPO募资额,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最大的IPO项目。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金龙鱼上市第一天的表现也如鲤鱼跳龙门,开盘即大涨90.51%,让很多投资者兴奋不已。
但随后金龙鱼并未走出一路高歌的局面,而是震荡回落。直至尾盘时突然大幅拉升,最高涨幅140%。
当天最终报收56元/股,涨幅118%。
市值突破3000亿元,位居创业板市值第三位。

创业板市值前五名分别是宁德时代(5591亿元)、迈瑞医疗(4461亿元)、金龙鱼(3000亿元)、智飞生物(2462亿元)、爱尔眼科(2349亿元)。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迈瑞医疗,这次分享金龙鱼,其它几家后面慢慢为大家分享。
但第二天,金龙鱼的股价未能维持上升格局,收盘跌幅超过12%,市值也跌破2700亿元。
但市值依然稳居前三。
金龙鱼被大众熟知,源于那句“1:1:1”的广告语。
而其上市之所以会引发各界关注,在于庞大的收入规模。
2017年至2019年,金龙鱼分别实现营收1507.66亿元、1670.74亿元、1707.43亿元,大概相当于两个茅台。
但任何公司和茅台“碰瓷”都只能碰一鼻子灰。
上一篇文章中说道,2019年茅台的净利润率达到48%。
金龙鱼从2017年到2019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则分别为50.01亿元、51.28亿元、54.08亿元。
净利润率仅在3%左右。
如果和茅台比利润率的话,金龙鱼得哭的满脸流油。02马来西亚游来的一条鱼
金龙鱼背后是颇有传奇色彩的马来西亚郭氏家族。
现年97岁的郭鹤年生于马来西亚,祖籍福建福州,有“亚洲糖王”、“酒店大王”之称,旗下产业众多,比如耳熟能详的的香格里拉酒店。
金龙鱼的控股股东丰益国际在新加坡上市,位列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85位。
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是丰益国际的董事长,现任金龙鱼的法人和董事长。
1986年,郭孔丰在马来西亚注册“金龙鱼”商标,开始销售小包装金龙鱼油。
1988年,郭孔丰第一次来到中国。
当他看到国人拿着小瓶子去店里买散装油时,产生了到中国建厂的想法:“这种散装的二级油,颜色深、质量不好,炒菜时满屋子都是烟,对身体非常不好。我当时想,如果在中国建立个精炼厂,生产优质的小包装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生意。”
这个想法得到郭鹤年的支持。
通过郭鹤年旗下嘉里集团,与中粮子公司鹏利合作在深圳蛇口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油脂生产企业南海油脂,开展大豆油业务。
股权结构上,中粮相对控股占47%。
嘉里粮油虽仅占33%,但由于精妙的股权设计,实际上却是“内部人控制”,其他股东很难插手,企业经营管理权落在郭氏指派的管理层中。
“金龙鱼”品牌商标更是归属于郭氏家族,与中粮无关。
这也为后来双方反目埋下了伏笔。
1991年,郭孔丰出走。
“金龙鱼”品牌归于郭鹤年。
1995年,由于在南海油脂缺少话语权,中粮将所持南海油脂的股权作价3.8亿港元,全数售予郭氏集团。
这笔投资不仅没有享受到“金龙鱼”的油水,账面还出现了500万元的亏损。
分手之后,中粮开始大举推广自由品牌“福临门”及天然谷物调和油等产品。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先后与郭鹤年脱离关系的郭孔丰与中粮走到了一起。
似乎是为了与郭鹤年的“南海油脂”叫板,郭孔丰与中粮先后创办了“北海粮油”、“黄海粮油”和“东海粮油”等三个压榨厂和精炼厂。
其中,东海粮油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粮油综合性工厂,也是中粮最赚钱的油脂投资项目。
吸取与郭鹤年合作的教训,中粮在以上项目中保持了绝对控制权和管理权。
郭孔丰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2006年底,在郭鹤年的主动联系下,郭氏叔侄冰释前嫌。
郭孔丰旗下公司丰益国际以27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金龙鱼”品牌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它的创始人手中。
作为整合的一部分,嘉里粮油与丰益国际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立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
合并重组完成后,中粮抛售了在丰益国际的股份,郭孔丰也退出了中粮有关公司。
双方缘尽。
但对于金龙鱼来说,这次合作却是如虎添翼。
益海的工厂多在二三线城市,嘉里的工厂则在一二线城市。
整合之后,益海嘉里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覆盖不同的市场。物流半径大大缩小,不仅极大降低了物流费用,还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
从此以后,业内没有哪家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能低过益海嘉里。
但与中粮分手,也让金龙鱼逐渐失去政策的庇护。
粮油行业属于强行政监管行业,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并对油脂加工企业外商投资进行限制。
这对郭氏叔侄无疑是致命一击。
郭孔丰意识到,要想在中国稳健发展,唯有在中国上市,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一家真正的中国企业。
从2009年开始,丰益国际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中国上市,谋求“去外资化”。
2020年10月15日,益海嘉里十年磨一剑,正式登陆A股。03香味儿与硝烟并存的三国杀
中国十大粮油品牌中,金龙鱼排名第一。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旗下福临门排名第二。
山东鲁花集团旗下鲁花排名第三。
金龙鱼拥有着绝对优势,其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占有率是40%。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来,仍然比“金龙鱼”少了10%。
而在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旗下,还有胡姬花、欧丽薇兰、香满园等品牌。
“金龙鱼”主攻的是精炼的豆油和菜油,即所谓的一级油。为了调香需要,才会加入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和芝麻油。
1992年,为北海粮油寻找花生油供应商的郭孔丰发现了鲁花。
鲁花的前身,是山东莱阳姜疃物资站。
1983年8月,孙孟全成为山东莱阳姜疃物资站的站长。
山东的花生产业兴旺,莱阳花生更是名满京城。
面对连年亏损的物资站,孙孟全砍掉了物资站原来的五金、建材等项目,将重点转向了花生的出口加工,这一举措让物资站迅速扭亏为盈。
1986年9月,孙孟全创立莱阳鲁花植物油厂并出任厂长,开始5S纯物理压榨工艺的研发。
1992年3月,经过六年的努力,鲁花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研发成功。
根据鲁花网站介绍“这是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花生油从传统的土榨法,向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创新与变革。同时也向全社会提供了营养健康、香味浓郁的食用油。鲁花这一生产技术的研发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引领了中国食用油的二次革命。”
鲁花的雄心,以及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打动了郭孔丰。他不仅选鲁花做供应商,还拉来中粮,决定入股鲁花,帮助鲁花升级改造。
1993年,丰益、中粮通过设立的香港嘉银(莱阳)有限公司与鲁花集团合资成立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936万美元。
丰益和中粮向鲁花注入了300多万美元,这笔资金被用来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资金的加持让“鲁花”花生油一举从原2000吨产能扩张10倍,一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浓香花生油生产厂家。
1998年下半年,通过中央电视台,鲁花将”滴滴鲁花,香飘万家”的广告推向全国。
2003年,鲁花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成为了花生油的代名词。
同年,鲁花集团销售额达到18亿元,占据花生油市场70%的份额,在品类市场一统江山。
郭孔丰则继续给鲁花提供弹药,支持鲁花进一步扩张,双方合建了5个花生油厂,还合建了芝麻油、葵花油、酱油和吹瓶厂。
鲁花、中粮、丰益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他们的对手,就是行业老大——金龙鱼。
鲁花的快速成长引起了金龙鱼的注意。
2004年,金龙鱼推出“1:1:1”概念的第二代调和油,大举进攻被鲁花盘踞的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市场。
同时,在鲁花的根据地,金龙鱼与鲁花在山东最大的竞争对手青岛植物油厂结盟,合资推出花生油品牌“胡姬花”。
双方短兵相接。
2004年8月,金龙鱼在某都市报上,借专家之口,教育消费者:长期食用单一的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都会引起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只有当3种脂肪酸的吸收量达到1:1:1的完美比例时,身体才能健康。
而文中所说的”单一花生油”暗指鲁花。
而1:1:1,自然就是金龙鱼推出的二代调和油。
鲁花予以反击,前往学会讨要说法。
最后,《南方周末》刊登了该学会的声明。指出金龙鱼盗用学会的名义,宣传1:1:1调和油。声明同时指出:”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没有任何单一食用油或者食用调和油的成分能达到1:1:1的均衡营养比例。”
2004年9月12日,由鲁花牵头,包括中粮旗下的上海福临门等7家食用油企业,联名向工商管理总局递交“紧急致函”称:金龙鱼“1:1:1”的广告中宣称花生油黄曲霉素的中国国家标准高于欧美标准20倍,过量摄入容易形成肝中毒、肝昏迷、死亡。
对此,7家企业认为这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惧,故要求工商部门勒令停止一切与1:1:1有关产品包装、标签及广告宣传;对嘉里粮油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
为了息事宁人,金龙鱼总经理李福官不得不出面解释。在澄清1:1:1后,他”隔空喊话”孙孟全——”这次商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对整个行业都有伤害。”
风波尽管很快平息,但嘉里粮油和鲁花的暗战也从幕后走到台前。
2006年,丰益国际对郭氏集团旗下嘉里粮油进行收购,让竞争格局陡变。
曾经的敌人变成了朋友,曾经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不仅中粮与丰益国际划清了界限,原本与丰益有着全方位合作的鲁花,也停止了新的合作。
2010年下半年,一篇名为《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网贴对金龙鱼进行了攻击,并迅速在各大网站成为爆文。
南海油脂迅速报案。
警方当年10月下旬抓获嫌疑人郭某某,次年由深圳南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公诉显示,这是一起有计划的网络营销事件。
……
战争仍在继续,虽然战争的对手已经不同。04金龙鱼,一条身份尴尬的鱼
金龙鱼的野心不仅是在食用油市场。
从1991 年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面世,到2006 年推出品牌包装大米,再到2009 年推出包装面粉,金龙鱼一步步占领中国人的餐桌。
根据尼尔森的数据,2016年到2019年,金龙鱼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包装面粉现代渠道和包装米现代渠道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019年金龙鱼上述三大主力产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4%、18.4%和26.7%。
米面粮油涉及中国人的饭碗,这注定是一个离不开行政监管的行业。从进入中国起,益海嘉里就一直强调自己是”侨资”并非”外资”。
离开中粮后,金龙鱼的”隐形国企”身份消失。
199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首次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文限制外资进入油脂加工行业。
嘉里集团在全国扩张的步伐被按下暂停键。
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并对油脂加工企业外商投资进行限制。
这些要求都制约着益海嘉里的发展。
郭孔丰明白,要想在中国稳健地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中国上市,成为一家真正中国的企业。
在阐述益海嘉里登录A股上市的目的时,益海嘉里副董事长、CEO穆彦魁曾对外表示,金龙鱼在国内上市,融资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在于上市之后,金龙鱼便能顺理成章地变身成为一家地道的国内企业,彻底摆脱“外资”的限制。
但此次A股发行,稀释丰益国际对益海嘉里权益不超过10%,也就是说外资成分仍高达90%左右,益海嘉里仍然是丰益国际旗下的绝对控股企业,这能让它成为“地道的国内企业”吗?
这恐怕依然是个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益海嘉里为此付出的努力。
比如,郭孔丰早早就拿到了“中国绿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应当也是在向中国市场证明:益海嘉里不仅在业务内核,还是管理者,都会越来越像是一家国内的企业。
当然,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是做出了对消费者、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就应该受到鼓励。
30年来,益海嘉里与中粮、鲁花的分分合合,形成了外资的“鲶鱼效应”,激发了国内企业对产品、工艺、渠道、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为中国人的厨房带来了更健康的食品。
对比1988年郭孔丰第一次来到中国,看着老百姓拿着小瓶子去买散装油的场景。
我们不由得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个时代下,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涌现出的每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