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礼仪之邦,一般操作都是先礼后兵的。
先礼者,派喜糖也。公司的全部同事,可选择大范围派送,毕竟结婚是普天同庆的大事;也可选择小范围派送,毕竟再大的圈子,要好的总是那么几个。
后兵者,派请帖也。在派喜糖的同时,也会对你想要邀请的人发出请帖(范围比派喜糖窄)。
中国乃礼仪之邦,忘了的礼数也是可以后补的。
私以为,结婚后再回公司派喜糖或者请吃饭,都是属于礼数后补行为。如何可以优雅得体的后补呢?
为对方考虑式:考虑到举办时间、举办地点、所请人员类型等情况,没能邀请,所以只能现在派喜糖。比如,考虑到我婚礼的地方离你家那么远,怕提前告诉你,你会热情赴约,让你劳累……
己方原因式:考虑到自己的行程安排、诸事烦多、客人类别、宴席大小等原因,没能邀请,所以只能现在派喜糖。比如,我婚礼闲麻烦,小小搞了一下,只请了双方家属,然后我们夫妻俩就旅行结婚……
转移话题式:通过某种事物,话题一转,淡化结婚喜糖这件事。比如,选择好一点的喜糖,派了之后说“这款糖挺好吃的,你试试”,将话题转一下,对方应该也会心领神会的。
幽默玩笑式:通过轻松诙谐的语言,淡化一下氛围。
他人代劳式:找相熟的同事,代你去派喜糖,权当告诉他人,你结婚了这件事,而自己不用亲自出面,就少了相互寒暄的情节。
多重手段:将以上几种方法糅合使用。
一般,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你这样说,对方都懂的,会理解的。
拓展资料:
早上到办公室,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袋带喜字的糖果,一看就知道是喜糖,我问对面的男生是谁放的,他说隔壁办公室一个刚新婚回来的同事放的。
再一看,我们三个人办公桌上各放着一袋,
收了人家的喜糖却不知道新婚同事是谁?
经理来之后,我去他办公室讨论了一些工作问题,把数据包考了回来,然后就看见一个陌生的女生坐在我位置上,正跟旁边那个小姐姐聊着天。
见到我之后,把位置让了出来,又换到另外一边去坐着继续聊了起来。
听了几句之后,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女生就是那个新婚同事了。
也从她那里听见一些不一样的结婚习俗!
同事保定徐水的,说结婚前男女双方需要交换什么“四庚帖”!至于用来起到什么用途她也没说。
还需要交换什么八字,还得算算五行中是否相克,相克的还不能成婚,还要占卜吉凶,男女八字没有冲吉,两方才能同意订婚,如果女方大,还不能大一岁,然后说了一句谚语:“女大一使不得,女大二生一对儿,女大三抱金砖!”
婚前还有一次过大礼,过大礼除了衣服三金彩礼这些还有大米馒头挂面猪肉。
结婚正席的前两天就得开始有人来吃饭,但是一顿只有一个白菜猪肉炖粉条,然后正席那天才是大鱼大肉,最主要的是居然还有哭嫁这么一说。
结婚之后还有一个三朝回门,还有什么二回三住,还有一个过月,所以这个同事结个婚请了二十天假,过完月才回来!
这弯弯绕绕的一些俗语听得我脑子嗡嗡的!
我插了一句,这是大多数的习俗还是你们当地的习俗,结个婚也太麻烦了,请二十天假也不够啊!
她说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媒人去办,两家人只管传话!
要是没有媒人怎么办,那就自己找一个替补?
然后这个同事突然问我一句:“你们广东人习俗不更多吗?”
问完之后,我们三个人几乎是同时抬起了头看着对方,对面男生先说了一句:谁是广东的,苏姐姐是长沙人好吧!
旁边小姐姐说:“人家从深圳过来的就是广东人了,你怎么跟那个张姐一样,问都不问一句都瞎掰呢!”
新婚同事打着哈哈说以为我是广东人!
男生问张姐说什么了?
还挺好奇?
“第一次见面,也不问问人家有没有男朋友啊或者结婚没有,直接让小萌回家找个人结婚,还被经理听见了,经理说她一天活不好好干,操心这些挺在行!妈呀真逗死我了!”
一提起这个,我是没想笑,却被小姐姐那句“妈呀真逗死我了”给逗笑了[大笑][大笑]!
不过我是第一次见喜糖里面是带花生瓜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