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起底28亿担保案主角华业石化

媒体起底28亿担保案主角华业石化

媒体起底28亿担保案主角华业石化

中石油“被认祖宗”?这可能是未来企业各类骗局中的一种新方式,未来会催生一项新的业务。就是各个公司要去清查,自己有没有成为一些无关公司的母公司,是不是不知不觉中“喜当爹”。

这种套路其实是很容易成功的,我们在企业的工商注册中,其实只要拿着营业执照以及一套公章,就可以让这家公司成为自己公司的大股东,但是收款账户以及这家公司的所有控制权利都还是在自己手中,所谓的母公司什么也拿不到。那么在此情况下,不知不觉的中石油,就成为了骗子的母公司。

那么营业执照和公章,对于骗子来说很容易得到。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甚至是造假的方法去取得。对于工商管理局来说,并不会去严格核查股东身份。因为一般正常的企业不会随意让其他公司作为股东的,因为未来分红要给股东,重要决议要股东盖章。但是对于骗子来说,那可是愿意干的,因为他需要扯一张大大的虎皮,为他后面的行骗做好准备。

这只是渤海银行罗生门事件中,有可能就是碰到这么一个惊天大骗局,华业石化将自己伪装成中国石油的子孙公司,找寻渤海银行寻求贷款,不知怎么样,最终那两家企业的企业存款变成了他们瞄准的目标,先将电子存款转化成纸质存单。最后又变成了华业石化申请渤海银行贷款的质押物。想想这个涉嫌骗取贷款的过程,是不是非常巧妙?

一家空壳公司,给自己披上一个央企孙公司的外衣。然后利用别人的企业存款作为质押,最终从银行得到的贷款,进入了自己的企业账户。那么这笔钱进来之后又怎么花掉了?那是后续公安机关可能追查的重点。

其实对于很多央企未说,这种“喜当爹”的事情估计还不少。但是如何防范,估计也是一件难题。当然作为银行风控人员来说,他应该能够发现出来。因为他们应该要实地走访办公场所,并且访谈他的控股股东。如果将风控审查工作做到实处,尽职尽责,那也许这一场让渤海银行“颜面尽失”、“信用扫地”的罗生门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对于一家全国股份制银行来说,渤海银行的风控水平应该好过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但是没想到还出这么简单低级的错误,那其中还包含着哪些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事情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