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最后一排

今天在长途汽车上遇到一件事。大巴车最后一排坐了一位年轻妈妈,一路上都在对孩子大呼小叫,一会让孩子坐下,一会让孩子老实点,孩子每做一个动作,她就不耐烦地吼孩子一顿,声音特别大,还又尖又细,整个旅途中整个车里一直充斥着她刺耳的声音,孩子不时发出细微的哭声,前排乘客也不时回头看她们,而坐在他们旁边的父亲则一言不发。

我真的替这个孩子感到难过,无法想象一个孩子要在这种妈妈的教育下成长究竟有多恐怖!孩子自己不知道,她只能接受并习惯,并最终养成跟妈妈一样的性格。

而这位妈妈不能洞悉孩子的心理,耐心地引导孩子,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慢慢地也会因为常年的不耐烦、发脾气、操心、无能而变得面目狰狞,丈夫受不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而这位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是缺位的,仿佛孩子的事与他无关。

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能决定孩子的性格命运,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你的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早就被你的基因决定了。孩子只能通过基因突变来实现逆袭了……

 

拓展资料:

每个人成长大概少不了离开出发,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出发去陌生的地方,在停停走走中,每一步都开始不一样。

第一次去县城,是上高中,最爱坐在大巴最后一排角落,听闻车上有小偷,怕遇到坏人,不敢睡觉,很紧张。

第一次去省会,是上大学,第一次出去玩的时候还不会坐地铁。

第一次出省,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公司老板的带领下去广东某合作公司参观。

第一次坐飞机,在网上查流程研究了半天,买了靠窗的位置,上天后,有被惊艳到。

后面,经常出差,一个人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每次出去出差,如果有空余的时间,我喜欢自己在城市走一走,感觉下这个城市的不一样。

不知不觉,我已经能安排好自己的行程,独立处理很多事情。

在深圳出差的时候,下午2点的会议,买了早上的高铁票,在网上搜了相关景点,到达深圳站后直接去深圳湾公园,第一次见到红树林和椰子树。

晚上会议结束后,住在老街边上,第二天一早出发去大梅沙,内陆的孩子都有看海的情节吧。

返程又去了附近的中英街逛了逛,一街两制,大家主要是去购物。

深圳给我的感觉就是挺现代的。

在北京的两周,住在中关村边上,每天步行上班,大冬天零下几度,看着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大军赶路的样子,颇有感触,也见到了传说中大厂晚上灯火通明的样子。

两周辗转换了三个住的地方,为了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周五下班后我拖着行李换到了天安门广场附近,4点多钟爬起来排队等了几个小时,冬天冻得一直不停跺脚,由于是日常小型升旗仪式没有奏乐,没有想象中震撼。等了几个小时就为了几分钟,体会到了什么叫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心情。

天亮了瞻仰了毛主席,逛了故宫,博物馆,恭王府,天坛,两天的行程结束了。触摸着沉重的宫门,走在长长的胡同里,北京厚重的文化感,历史感让人久久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