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谦虚是人类最大的成就。谦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你看那地里长得麦穗,越饱满的麦穗越是低头弯腰。成功仅代表过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对以往成功的回忆,那他就再也不会进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追求者来说,成功永远在下一次。保持归零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之敌一一自己:今天一打开毛主席语录,一行行金光闪闪大字映入眼帘:″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釆取这种态度。"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得多好啊!让人听之舒服,感之合实际,用之力量无限。的确学习的敌人就是自己,你若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哪有成功之理,更无成功之时。想想自己,就是从不自满,不骄傲开始,慢慢走来,也是一个总结经验,努力拼搏\\奋进的过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的过程。只因听了毛主席话,才有今日。所以要做个让好人说好的人,必须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话,照毛主席指示去行事、做人。
拓展资料:
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主席在工作报告中谈到:“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倦;对人家,诲人不倦……”
坐在台下的徐海东因为听力不太好,最后两句没有听清楚,他趁休息时问身边的同志:“毛主席讲学习时,说对自己怎么样?”那位同志告诉他,学而不厌,就是不感厌烦地学习的意思。
徐海东又问:“还有一句呢?”那位同志继续解释说,那一句是诲人不倦,就是指点别人、帮助同志,不怕麻烦。
会议结束后,大家在院子里休息,徐海东问清那两句话之后也来到了院子里,看到毛主席和贺龙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徐海东便朝他们走过去,后来三个人一起出去散步。
毛主席和贺龙一直在谈论学习的问题,他对贺龙说:“我国有三部小说,要好好看咧!”贺龙忙问是什么书?
“《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毛主席掰着手指头说:“你们都看过吗?”
贺龙和徐海东都没出声,毛主席便明白他们是没看过,他接着说道:“谁要看不完这三部书,不算是个中国人!”
贺龙一听,着急地说:“没看过,没看过,反正我不是外国人。”
贺龙和徐海东都是长时间带兵打仗,但书读得不多。
这时,毛主席又问徐海东看过这三部小说吗,他照实回答,《三国演义》、《水浒》没有看过,但听说过里面的一些故事,至于《红楼梦》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
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徐海东却当真了,他把毛主席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当时,徐海东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等不少书都是必读的,但他还是下决心,一定要抽出时间把毛主席提到的三本书看完。
不过,以延安当时的条件,要想找到这些书也不是太容易,因此徐海东一直没有机会看。
不久后,徐海东被任命到华中新四军任职,离开延安前,他到毛主席的住处辞行。徐海东告诉毛主席,他曾提到的那三本书,自己一本还没看过呢。毛主席早忘记了玩笑话,忙问是什么书。
徐东海回答:“就是《三国演义》、《水浒》和《红楼梦》嘛!您不是向我和贺龙提过,谁没看过这三本小说,就不是一个中国人。”
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
徐海东到达江北新四军指挥部不久,因过度操劳病倒了,他病得很重,大口吐血,白天晚上都需要躺在担架上。
等到病情稍有好转,徐海东又想起了读书的事,他在延安时曾听一位同志介绍过《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是谁神通广大,居然给他找来了这本书。
徐海东躺在担架上,用一年时间读完了《红楼梦》,又过了一年,他在病中读完了《水浒》和《三国演义》。
徐海东不是仅仅因为毛主席一句“半个中国人”的玩笑话而读书,他在延安学习的时候,随着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接触,发现每个人都是学识渊博,而他们提到的古今中外的事情,自己有些一知半解,有些连听都没有听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徐海东决心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有句话叫做“鸡蛋从内往外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读书最适用这个道理,只有当一个人用心读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汲取到知识,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 这是我听过的对读书的意义最好的诠释,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