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什么心?当然是废曹魏,当皇帝。
司马昭有贼心,却没那个贼胆。称帝这件事,到底没干成,只留下个脑筋急转弯。
纵观二十四史,谋朝篡位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地位够稳,对手一个个被干掉了。其次,人心必须收归己用,来个顺理成章,即是没有出现分崩离析与民心思乱,替代者统治的合法性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在不知不觉中改朝换代。
然而,司马昭手里,司马懿和司马师留给他的只有巧取豪夺和杀戮,历史上写下的是一笔又一笔难看的记叙。晋明帝在学习祖上发家史的时候,也觉得家族凭着曹魏的信任,窃取果实,太不仗义,惭愧说声“司马家江山难保。”
老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哥哥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这一废一立,名声很坏,偏偏事后又没有封王。所以,司马昭并没有继承了什么,还是两手空空。之后司马昭继续不得人心,手一滑把个皇帝杀了。
“君臣大义”是古代人的价值观,忠君始终是坚守的底线。这次弑君,严重打击了司马昭的威望。所以,他只能带着一颗小心心,继续做着大魏的臣子,让皇帝加九锡,封晋王。
欲得天下,还须有政治家的气量,如何对待政敌和天下名士,一贯是衡量的重要指标。反观司马家,司马懿开始采取“灭三族”的极端手段,又摧残名士,钳制言论。魏朝末年,名士为避祸,宁愿装疯卖傻,明哲保身。这些污点,都让司马昭处于政治被动。
司马昭无法称帝,他没有人脉资源。父亲的交往都是曹魏元勋,私人情谊还行,但他们不会去支持改朝换代,既没有动机,也不会有这种心思。这就好比服务一间机构的时候,同事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其中有人动了私念,难免冲突,所谓的情谊等于零。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司马昭原本就不是接班人,司马懿培养的是司马师。但是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司马懿司马师相继去世,到了司马昭手里,基本不剩啥了。
司马昭在西晋的领土上奠了个基,大旗让儿子司马炎去竖了。
拓展资料:
晋武帝的雄才大略与贻祸后人!
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是曹魏丞相晋王司马昭的长子。他生而神异,长发拖地,垂手过膝,宽容仁厚,深沉稳重,气度不凡。所以被司马昭立为世子,在司马昭死后继位为晋王、丞相。他继位后宽徭薄赋,减刑息役,奖善罚恶,拔擢英才,所以深受拥戴。不久,曹魏天子禅位于晋。晋武帝司马炎知道自家的天下得来的不够光彩家族德行还不足以服众,还未能取得人民的真心拥护,于是,为了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大封同族诸王。除了自己的叔祖、叔父、兄弟子侄们,连堂从叔祖和堂从兄弟们也都纷纷封王。还大封拥戴司马氏的一众功臣高官美爵。新政权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七月,开始修建太庙,从荆山(今湖北荆山)取来大木,从华山采来巨石,还铸造了十二根铜柱。铜柱刷上黄金,点缀着明珠,雕镂着各种吉祥的事物。咸宁五年(公元279年)11月,晋军大举伐吴。从这次伐吴战争的指挥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炎运筹帷幄、决胜干里的雄才大略。他在战争
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后,下诏书安排战事:“王濬、唐彬军向东进军,扫除巴丘(今岳阳楼一带)方向的敌军,与胡奋、王戎军会合,共同平定夏口、武昌,然后顺流直下,奔赴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区中部),要和胡奋、王戎共同依据实际情形决定战事。杜预军团应当镇守零陵、桂阳今湖南南部及广东-部分)一带,招降衡阳方面的敌军。大军通过以后,荆州南部地区一定会
传檄而定,杜预兵团要分兵一万给王濬、七干给唐彬。夏口平定以后,胡奋也要分七干人给王濬。武昌平定以后,王戎应该分出六干人增兵唐彬。太尉贾充移兵项城(今河南周口市项城县),总督诸部。"这个诏书下达以后,王濬兵团迅速攻占夏口、武昌,泛舟东下,所到皆平。王浑、周浚与昊国丞相张悌大战于版桥(今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大破吴军。孙皓政权到了穷途未路,无奈只好投降,三国到此时一统为晋,天下实现了太平。
但接下来的太康(晋武帝年号,共计10年)年间,大晋的天下开启了多灾多难的模式。太康元年四月河东、高平雹灾,三河、魏郡、弘农雹灾;二年二月淮南、丹杨地震,六月各地多遭遇风灾、雹灾、水灾,七月上党又遭暴风、冰雹四年七月兖州大水,十二月河内、荆州、杨州大水;五年二月洛阳地区地震,四月任城、鲁国池
塘内的水全都变为红色,晋宣帝司马懿的庙梁折断,九月南安风灾、五郡水灾;六年春天天下饥荒,三月又遭霜灾,七月巴西地震,十月南安山崩;七年八月洛阳地区地震,九月八郡国水灾,十二月河阴地区下红雪;八年正月日食、太庙地陷,三月临商观地震,齐国、天水霜灾,六月鲁国大风灾、八郡国水灾,七月皇宫前殿地陷,中间露出破船……九月大晋改建太庙。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十一月,司马炎大病初愈,再一次大封同姓诸王,将自己的皇子皇孙和同姓诸王的子侄予以封王。十二月,太庙房梁折断。第二年(太熙元年)的四月,司马炎驾崩亨年五十五岁房玄龄等人在评价晋武帝司马炎时说:天下平定以后,就开始怠于政事,沉溺于游玩和宴会当中,宠爱皇后外戚家族,亲贵当权,不信任旧臣,朝政紊乱,请托公行。到了晚年,知道晋惠帝不足以胜任天下重任,却依然固执地以为皇孙聪明,而不愿意废除太子。又担心皇太孙不是贾后所生,恐怕会遭到贾氏家族危害,于是和心腹商量,大封亲子分居要害,手握重兵;又恐怕太子的舅家杨氏威逼政权,安排司马佑掌管禁军后来导致西晋灭亡的“八王之乱”,实在就是从这时开始种下的祸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