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他人而成功的例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取邹忌的意见,让文武百官,老百姓等向自己提意见并加以改正,最后,在朝廷上战胜他国。

西南航空的总裁贺伯•凯乐(Herb Kelleher)是一个信任型的领导者。

有一个例子可以表现他的领导风格:有一年,西南航空的副董事长拜伦(Gary Baron)打算执行旗下清洁服务部门一项金额高达7亿美元的重整计则。拜伦只给了凯乐三页的演示文稿,而凯乐只花了5分钟看了一下报告,然后点头说:放手去做吧!这是高度的信任,而信任的结果则是一项成功的组织改造,以及两人之间更深的信任正循环。好的信任型领导,都懂得创造这种信任正循环,信任部属、给他更大的权力与责任感;部属因为得到信任与尊重,会更加努力与自发地把事情做好;部属事情做得好,又会得到主管更深的信任……

 

拓展资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敢于信任他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们应该都听过这句话,甚至在广泛地使用这句话。

比如,面对同事的求助,我们可能会这样回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事不归我管。”

我们习惯将这句话当作推卸责任的理由,但这根本不是孔子的原意。

我在“樊登读书”上分享过《责任病毒》一书:在一个组织里,如果有人经常引用类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或者表明态度–“你要么别找我,既然找了我,你就别再继续管下去了”,始终在有意识地划分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是我的任务,别人不能插手;不是我的事情,我坚决不沾边……这意味着这个组织中毒了,感染了责任病毒。

责任病毒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有时候明明看着一个人在犯错,却只能旁观,无法表达,也不敢提醒,或者出现这种冲突的场景:

“你不对,我就得管。”

“行,你爱管就你管吧,我彻底不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重新定义自己的成功。“重新定义成功”,在这里并不是个好的概念,而是所有人开始认定“反正我管不了那么多,把我自己的小事做好就行了”。

当大家把自己的责任缩小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时,整个组织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当出现问题时,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有错,因为所有人的权利都被夺走了,都只能负责眼前的小事,大家全都陷人了“我没错,这是别人的责任”的状态。责任病毒会让大家失去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在工作中意气用事,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要么一把抓。要么撂挑子。由于对于承担责任的恐惧,所有人信奉的都是如何减少自己出错的概率,最后,表面上谁都没出错,但整个组织却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

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指彼此要相互信任,不要总是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当一个管理者把某项责任授权给下属时,哪怕看到下属做得不对,也能做到不管,放手让下属去试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这种情境下去运用,就是对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很难做到的。一个敢于放权、愿意真正信任下属的管理者,本身必然有着极大的魄力。

 

在《经营者养成笔记》中,柳井正说,要培养一个经营者,首先就要给他授权,让他去放手干活;其次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要眼睁睁地看着他做错事,因为这是他学习的必经之路。

孔子的这句话,是劝我们勇敢地信任他人,只信任还不够,还要敢干拥抱不确定性。哪怕别人做得不够好,也不畏惧结果,愿意赋予他人试错的权利和成长的机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绝不是一种看热闹的态度,也不意味着推脱责任,而是“我很关心这件事情,但是我知道此时最好放手,要让对方去经历这件事”。

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自下往上看,也应该对领导有最基本的信任。很多基层的员工总是担心上面的领导决策错误,因此随时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不管领导有没有错,先给自己找好后路,对领导下达的任务敷衍了事。当员工抱着这样的态度工作时,那公司的目标又如何实现呢?我们要能够对上级有一份信任,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选择最优的方式去帮领导实现思法。

孔子的这句话,含义其实是中性的,我们绝对不能用它来推卸责任,而应用来倡导信任,传达拥抱不确定性的道理。

这不是一句风凉话,而是一句有责任、有担当的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