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拿中国禁止GOOGLE、YOUTUBE、FACEBOOK、推特这些公司来说事,但是从一开始,中国就只是要求这些公司遵守中国的法律。你要在当地运营,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理所当然。但是“不作恶”的谷歌带着自己的亲儿子YOUTUBE选择了退出,脸书、推特则拒绝接受内容审查,那好呗,不墙你墙谁?
但是TIKTOK不一样,他是一家在美国本地化运营,从运营团队到服务器到数据,全部都是在美国的公司。可以说,除了投资方是字节跳动外,其他的一切都表明,这是一家在美国独立运营的公司。就只是因为这家公司有一个中国来的股东,美国就对他不放过。
两相比较之下,你觉得谁更加没有底线?
关于twitter,大家都心知肚明它在中国有一款相似度极高的作品——微博。
有多像呢?说几点最典型的:
字数限制
一开始两家的字数限制都是在140字以内,对外宣称为了保持信息的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然而在后期发展中,为了用户体验又相继对放松这一限制。
媒体属性
微博和twitter起初都是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大部分用户获取最新信息的场所,承担着事件传播的主要媒介,二者对每次突发消息和大事件的发酵引爆和迅速传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名人效应
都是通过邀请名人明星、新闻媒体、各界领袖等入驻来吸引用户关注,迅速积攒人气和热度,转而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
虽然相似度这么高,但微博和twitter在近几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之前微博公布了2017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3.92亿,相比2016年增长7900万。而同期twitter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半年的平均月活用户为3.28亿。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twitter的用户增长呈停滞状态,用不温不火,甚至倒退来形容twitter如今的现状也不为过,况且还曾经一度爆出过寻找买家出售的消息。显然微博这个后起之秀已经反超“鼻祖”twitter了,那为什么如此相似的两个产品,微博却没有重蹈twitter的覆辙反而越来越繁荣了?我们不妨试着从中国市场用户习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1. 社交互动性
微博从起初的模仿twitter到做出如今的差异化,其实很大原因是根据中国用户的习惯和需求一步一步改变的,尤其是在社交关系方面,中国人的社交方式,往往是伴随着对外拓展,即时沟通在社交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微信之所以能在中国月活用户超过十亿,就是他适应了中国用户的社交需求。
由于众多明星大V的入驻,对粉丝评论回复以及点赞等互动功能的加持,更是让一众粉丝乐此不疲的一股脑往微博上涌,借用网友的话就是:中国用户就吃这一套。
而美国用户使用这类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他们对社交互动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在美国即时通讯之类的聊天应用很难真正火起来。早前twitter上爆出过奥巴马和Lady Gaga的粉丝数量比较数据,然而众twitter用户却只当普通数据来看,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话语权和发言行为。
2. 娱乐大众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增长和人们日益繁重的工作,大家对民事政治信息相关的信息敏感度已经开始降低,而娱乐化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被传播。国人有个很大的特性,就是从众心理,大部分人在使用某样产品,关注某件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受周边的人影响。
每天早上起来先刷一波微博,围观围观热搜上似真似假的各路信息,再看一看感兴趣的博主比如某位明星,某位大V的最新动态,时不时的评论里抖个机灵,再艾特一下朋友,这就是新世纪中国普通网友的真实写照。从一个新闻媒体发源地,变成娱乐资讯大本营,可以看出微博对中国用户心理变化的敏感。
但是很多我们国人所认为娱乐性很强的事件,在美国,可能就会因为他们从小养成的批判性思维而被重新审视定位,更不会因为周边的人的喜好盲目跟随。
3. 内容形态多元化
对中国人来说,凡是大而全,功能多的事物,总是比较好的,如今单一的媒体内容形式已经过时,不能再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求。这两年微博一直在做短视频、直播等富媒体内容形态的完善,正对中国用户的胃口。根据数据显示,微博上每天发布的头条文章有 13 万条、图片有 1.6 亿张、短视频 32 万条、直播 26 万场,如此多元化的内容形态,不再单调乏味的内容承载工具势必会获得中国用户的青睐。
而对美国用户来说,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大部分都是由内到外,由里到表的,他们会把最重要的东西先说出来再说陪衬的东西,区别就在这里,美国人更注重内容本身而非承载内容的工具和形态。
这就是美国用户和中国用户之间存在的差异,微博能在中国成功,到了美国可能就会因为美国用户习惯的原因而不受待见。微博推特式的产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用户们的成长,很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但不符合美国市场的需求,只能说不同的用户习惯决定了两个产品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