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喜欢怼人心理缺陷

人与人交往一般有四种模式:

1.“我不好,你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也不好;”

4.“我好,你也好。”

显而易见,那些说话喜欢“怼人”的人多属于第二种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之为“偏执者模式”,常常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甚至还专门“鸡蛋里挑骨头”,对他人缺乏其码的信任和尊重。

顾名思义,发展下去,这种人很可能会成为“偏执狂”,或是“偏执型精神病”。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三种模式,也称之为“悖德者模式”或“反社会模式”。

这种人因其曾经受到过不公平遭遇而对他人与社会充满了戾气和怨恨,自我中心,根本不考虑他人感受,而常常带有攻击性。

由于这种人的“易怒”、“易激惹”常常出现冲动性语言和冲动性行为,因此也极易肇事肇祸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等后果。

上述两种人都属于人格问题,一般都很难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敬而远之”为好!

 

拓展资料:

只讲情绪不讲道理,这是很大一部分群体的人格特征,也反映了这个群体的心理面貌,通过意识疗法我们知道人格是内在心理的外在反映,所表现出来的恒定的行为特征,有悖于正常的伦理道德标准,我们称之为人格偏差!

人在什么情况下变得非常的尖酸刻薄,只能用怼人人的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肯定是自己还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内心。内心存在冲突,焦灼跟怨恨,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人格特质,这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比如说在抑郁症心理状态下表现出来就如林黛玉那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人格特质。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意识不到的问题才成为最大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当你想要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被拉到跟他同样的维度,然后用他们惯常的手段攻击你,让你疲于应对,让你的能量不断流失。

首先你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意识不被干扰牵制,你要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在的痛苦,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不仅仅是对你这样,而是会对整个世界抱有毁天灭地的怨气,所以他们是痛苦的,他需要更多的人为自己的痛苦买单。与他保持心理上的界限,遵循自己的边界意识,对于人格偏差或者人格障碍的人做到这一步就好了,而没必要进一步共情。

所谓的共情同理心就是老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多人往往看到他们这种状态,不仅会怒其不争还会怜其不幸,所以基于共情的你想要帮助他们走出来。特别对方是你的亲人朋友或者是同事的时候,而在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群体当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缺乏共情。他们只是想要无意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当心情好的时候,会对你和蔼有加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弃之若敝屣,喜怒无常会让你感觉到无所适从。

当然有时候它会随着心理问题的解决表现出另外一种人格特质,比如从之前的尖酸刻薄变得平和宁静,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小,因为这是一个长期驯化的过程,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会难以理解自己遭受的待遇跟他的这种人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总是会觉得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所有的人都在以自己为敌,反过来又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胶着的恶性循环。

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防范自己的这种心理无意识现象,哪怕处在焦虑症当中尖锐的冲突没法得到减轻,强烈的情绪没法得到释放,也要保留一份意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非常的重要,这也是意识疗法自我心理疗愈体系提倡的守住内心。内心的伤痛还需要时间才能愈合;一切还未过去,不要因此导致人格上的偏差,然后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时候,你会处处碰壁处处受限,自己再度处于心理危机的阴霾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