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研究生能考上吗?
以清朝为例,官阶一览表:
三甲中名称即可看出等级和难度:
一甲:3人
二甲:进士出身,10人左右。有时可根据国家需要加几个名额。
三甲:同进士出身,120人左右。这个名额不同时期变化较大,以圣旨发文为准。
难度:为国立大功著名的左宗棠,最后国家发文:赐同进士出身 一个省前一百名为举人,前十名进京考试为进士,全国前一百名中,五十人为官,五十人为学正,即教育监学,在京大约落榜二百多名,回到本省按排工作。
范进中举得了山东第七名,进京前一百名,回来做了督学,山东教育厅长。 庠生=高中生,秀才=大学生,举人=研究生,进士=博导,但比例远比现在小得多 举人就可以当官了,国家发钱,这个你觉得哪个学历能比得上 清末民初清华北大校长,各省立大学校长多是进士出身,梁启超等举人出身的都能成为名教授,贡生入各校者不乏 考中进士的全国第一名才是壮元,要一甲,二甲,三甲,一曱一名为壮元,一甲二名为榜眼,一甲三名为探花,都要受皇帝亲自接见,巳再考拉翰林,一个举人都很难考,别说进士,翰林院了。
秀才,举人,进士,考中举人后基本就有收入了,但没有官可做,只有考中进士后才能去做官,秀才,举人,进士只是学位,如同今天你取得了学位,但前提是如研究机构必须是研究生一样,有了进士这个学位才能在政府官位空缺时去补,不是一考上进士就能做官的,如同你研究生一毕业也要自己去应聘一样。
山东青州有份进士考试卷,报纸上出现过,你看后让你找不到北,光绪年间的考卷如此了得,现在的高材生看后才知道古代读书之难。 蒙生,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我们村清末出了个举人也是百年未有的事,不派差不纳粮见官不跪,威风得很。
拓展资料:
“举人”一诃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
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
宋代,举人方才成为乡试考中者的称呼。
宋代的举人只是具备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无做官机会。
并且,举人资格是一次性的,如果在接下来的会试中没有被录取,则参加下次科举时,还要重新参加乡试,再以取得举人资格方可参加会试。
明清时代,举人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身有效,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
退,举人已经具备做官的资格,一旦朝庭有相应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
一般举人所任官职都是知县,候补职县,或者是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任知府的。
因此,明清时期读书人一旦中举,基本上实现了做官的愿望。
就是不再参加会试也暂时没官做,也会像《儒林外史》中中举的范进那样自有人前来巴结,送上银子,生活水准步入富贵阶层。
总之,举人构成了明清两代低级官员的主流来源。
这个就是以前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是读书做官论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