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国勋贵的第二代们都是什么结局?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南京皇宫奉天殿。大明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以及诸王的陪伴下,册封了以李善长为首的36位开国功臣,其中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
在笔者此前所作的统计之中,这36位开国功臣中寿终正寝的有20人,占比为50%以上。此外还有2人战死,3人罪有应得,真正被朱元璋所屠杀的人数为11人,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残酷的李善长案和蓝玉案,那些善终的功臣之中,很多人的后代命运并不美好。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这36位功臣的二代们,看看他们都是什么结局。
1、李祺,韩国公李善长之子,太祖长女临安公主驸马,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案之前。
2、徐辉祖,魏国公徐达之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封魏国公。靖难战争时站队建文帝朱允炆,战后软禁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
3、常茂,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子,洪武三年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辽东金山之役酿成兵变被削爵,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去世。常升,常遇春次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封开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死于蓝玉案。
4、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封曹国公。靖难战争时领军北伐燕王朱棣,兵败撤职。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打开南京金川门投降,位居功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年)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5、冯克让,宋国公冯胜之子,先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赐死,诸子不得袭爵。
6、邓镇,卫国公邓愈之子,洪武十三年(1380年)封申国公,洪武二十三年死于李善长案。
7、汤鼎,中山侯、信国公汤和之子,先为前军都督佥事,随征云南途中去世。
8、唐敬业,延安侯唐胜宗之子,未袭爵。
9、陆贤,吉安侯陆仲亨之子,太祖第五女汝宁公主驸马,卒年不详。
10、周骥,江夏侯周德兴之子。因秽乱后宫的罪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与其父一起被诛。
11、华中,淮安侯华云龙之子,洪武九年(1376年)袭封淮安侯。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服侍曹国公李文忠不力,被削爵发配,客死异乡。
12、顾敬,济宁侯顾时之子,洪武十五年(1382年)袭封济宁侯,洪武二十三年死于李善长案。
13、耿璇,长兴侯耿炳文之子,兴宗康皇帝朱标长女江都公主驸马,靖难战争后被朱棣诛杀。
14、陈镛,临江侯陈德之子,洪武十四年(1381年)袭封临江侯。洪武二十年辽东金山之役战死,后追论为胡惟庸党,除爵。
15、郭振,巩昌侯郭兴之子,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袭封巩昌侯,洪武二十三年死于李善长案。
16、王威,六安侯王志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袭封六安侯,洪武二十三年贬为安南卫指挥使。
17、郑诞,荥阳侯郑遇春之子。其父死于李善长案后,郑诞改名郑琦。建文年间袭封荥阳侯,建文三年(1401年)十月败于被朱棣击败。南京城破后更名郑孤贞逃亡。
18、费超,平凉侯费聚之子,征讨方国珍时战死。
19、吴高,江阴侯吴良之子,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封江阴侯。建文年间镇守辽东,因反间计而被朱允炆贬黜。靖难后复爵并出镇大同,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因罪降为庶人。
20、吴忠,靖海侯吴祯之子,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封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死于李善长案。
21、南雄侯赵庸:子嗣不详。
22、廖权,德庆侯廖永忠之子,洪武十三年袭封德庆侯,洪武十七年去世。
23、俞祖,南安侯俞通源之子,因病不能袭爵。
24、广德侯华高:无嗣。
25、杨通,营阳侯杨璟之子,洪武十七年袭封营阳侯,洪武二十年因罪降普定卫指挥使。
26、康铎,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之子,洪武三年封蕲春侯,洪武十五年去世。
27、朱暹,永嘉侯朱亮祖之子,洪武十三年与其父一起被朱元璋鞭死。
28、傅忠,颍川侯傅友德之子,太祖第九女寿春公主驸马,卒年不详。
29、豫章侯胡美:无嗣。
30、韩勋,东平侯韩政之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封东平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死于蓝玉案。
31、宜春侯黄彬:子嗣不详。
32、曹泰,宣宁侯曹良臣之子,其父战死后袭封宣宁侯,洪武二十六年死于蓝玉案。
33、梅义,汝南侯梅思祖之子,洪武二十三年死于李善长案。
34、河南侯陆聚:子嗣不详。
35、汪子持,忠勤伯汪广洋之子,其父死后隐居山东临清。
36、刘琏,诚意伯刘基之子,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胡惟庸党羽害死。
小结:明初三十六位开国勋贵,其中常茂、常升、康铎因父之余荫,实为第二代。三十四人之中活到朱元璋去世的仅有长兴侯耿炳文一人,剩余三十三个爵位之中,得以袭封爵位的二代勋贵只有13人。如果算上常茂、常升、康铎,这总共16位二代勋贵之中无病无罪寿终正寝的只有康铎和廖权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