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做饭炒菜都是用柴火,现在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用天然气烧水做饭了,天然气虽然很便利,但天然气并不是无偿使用的,它是需要花钱购买的,一般来说天然气的价格都不贵,但近日全球天然气价格却出现暴涨,这是为什么?那么,2021天然气为什么大涨?2021天然气价格什么时候跌?下面就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2021天然气为什么大涨
夏季似乎本应是天然气需求的“淡季”,但2021年夏天,天然气的价格却持续火热。近期,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它也成为年内涨幅最大的大宗商品。
近期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亚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暴涨近600%;欧洲天然气涨幅更为惊人,7月价格较2020年5月份增长超过1000%;就连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美国也顶不住了,日前气价已创下近10年来最高水平。
而在国内市场,多个反映当期天然气价格的重要指标也在近一段时间出现明显上涨,一些指标甚至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例如,由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21年8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进口LNG到岸价格指数达138.13,这一数据创下了2020年初该项数据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样由该中心发布的中国LNG出厂价格全国指数显示,8月23日该指数显示的价格为5643元/吨,这也是2021年1月中旬以来的价格最高纪录。
为什么近期天然气价格出现如此明显的上涨?市场上有不少观点认为当前是天然气消费的淡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由于近期世界多国面临罕见高温,经济复苏也在进程之中,当经济复苏与天气炎热同时发生的时候,天然气等能源价格自然会向上走。
天然气需求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近期北半球受到高温天气影响,亚欧美地区天然气价格出现明显上涨,短期内天然气需求仍可能进一步上升。美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为世界首位,占2020年世界消费量的22%,近期的持续高温直接带动美国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加,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
与此同时,受到进口LNG价格攀升、原料气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进口LNG到岸价格从2021年5月开始持续上涨。中国由于经济恢复早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天然气消费量恢复较早,消费增速上升也比较快。
全球面临碳中和的压力是推升天然气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碳中和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燃煤发电需求向天然气发电需求转移,同时在极端天气环境下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短期内可能进一步推升天然气消费。
天然气持续涨价2021,天然气还会持续涨价吗?
天然气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做饭,洗澡等等都离不开天然气。近几年,天然气已经开通到全国大部分地方,小镇上,乡村也都能用上天然气,方便又快捷。
8月1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出厂价格为5478元/吨,相比去年同期涨幅已超1倍以上。有业内人士表示,用廉价天然气的日子结束了。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LNG总供应量为1990万吨,同比增长了18.33%。国内LNG工厂产量为875万吨,同比增长了11.55%。同时,LNG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般来说,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为天然气需求旺季,4月份至9月份为需求淡季。但是今年夏季,出现了淡季时间、旺季价格的情况。从国内供需情况来看,天然气处于紧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供应量并没有减少然而价格节节高升,究其原因,来自下游需求的增加。天然气是最清洁的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少近50%。分析师称,淡季LNG需求大增可能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一批煤改气项目又被地方政府加速提上日程有关。
7月份,“两桶油”已经交出颇为亮眼的中期预告。中国石油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50亿元至900亿元。中国石化预计,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65亿元至38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天然气的需求增加无疑会让拥有上游天然气或煤气田资源的生产型企业受益,今年业绩依然可期。从长期来看,“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或成天然气行业的常态。
天然气价格快速上涨 将给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海油乐东15-1气田位于南海北部海域,自2010年9月份投产以来,累计产气超69.3亿立方米。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涨价,这一次轮到了天然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好转,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今年以来天然气价格快速拉升,达到历史高位。有数据显示,亚洲天然气过去一年增长6倍,欧洲14个月内涨幅高达10倍,天然气市场波动牵扯着人们的神经。天然气价格上涨将给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双碳”目标下天然气的角色如何定位?中长期天然气稳定供应如何保障?这些问题备受关注。
价格快速上涨引发多方担忧
8月24日,A股天然气板块延续前一日强势,集体走高,接棒热点。截至收盘,板块整体大涨超4个百分点,大通燃气、长春燃气、重庆燃气、新疆火炬、贵州燃气等个股涨停。资本市场火热背后,是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
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在2020年创出1.517美元的新低,但今年以来重拾升势,美国天然气期货于8月5日达到每百万英热单位4.2美元的阶段高点。不少国家,从企业到消费者,都已感受到天然气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国际天然气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传导至国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8月上旬全国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显示,液化天然气(LNG)环比上涨10.2%,达每吨5402.5元,而去年我国LNG综合价格则在每吨2500元左右浮动。
谈及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原因,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分析认为,主要受全球经济复苏、美元严重超发、长期低价格、极端天气、全球能源转型等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对天然气的需求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在长期低价和疫情影响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不足,供给跟不上。这种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天然气价格。此外,为刺激经济产生的美元严重超发又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
天然气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行业,更关系国计民生。“从目前情况看,只要我国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向好,国际政治环境不剧烈变动,油气价格波动就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刘毅军表示,2018年以后,我国越来越强调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加大了勘探开发投资力度,还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来化解有关问题。“只要我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能承受住国际天然气价格的上涨。”
“双碳”目标下天然气角色重塑
一直以来,相比煤炭储量,天然气并不是我国的优势资源。相比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天然气不够清洁,在能源结构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然而,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桥梁”作用日益突出。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看来,“双碳”目标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倒逼能源清洁转型。天然气是碳排放量最少的化石能源,灵活性强,大力发展天然气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我国能源发展进入增量替代和存量替代并存的发展阶段,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又是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安全的“稳定器”。
“人们将重新认识天然气的重要作用,天然气作为能源转型‘桥梁’的重要性将会显著提高。”刘毅军说。
国家能源局8月21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指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等多领域有序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以及充分发挥燃气发电效率高、运行灵活、启停速度快、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少等特点,将气电调峰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能源碳达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受益于政策利好,近中期天然气发展环境较为有利,预计到2035年国内天然气仍将处于增长阶段。《报告》提出,通过合理引导和市场建设,2025年天然气消费规模达到4300亿至45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5500亿至6000亿立方米,其后天然气消费稳步可持续增长,2040年前后进入发展平台期。
长期稳定发展需用好“两个市场”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尚存,加之高温极寒等极端气候频发,对全球天然气供需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天然气价格波动明显加剧,国内下半年天然气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立足国内,持续提升国内气田增产增供水平,增强多元化进口能力。
事实上,在对外依赖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已开始加快发展国内天然气供给储备。2018年,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各地方部门和油气企业强化天然气发展顶层设计,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着力提升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清洁能源比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生产天然气18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8%,连续四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增速连续两年快于消费增速,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全国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互通能力明显提升,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采暖季实现平稳供气。四大进口通道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中俄东线中段、青宁管道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逐步升级,天然气资源的战略地位逐步走高,近年来围绕天然气资源的争夺战也愈发激烈。长远来看,我国天然气发展仍面临资源不足,进口成本高昂,以及燃气轮机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不足等挑战。
“立足国内,要通过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增强投资吸引力,加大投资力度;对于国际市场,要秉持开放式保障安全的方式,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预期支付能力强的优势,吸引国际天然气资源向中国市场流动。”刘毅军说。
对于油气体制改革,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要推动全面放开上游勘查开采市场准入,完善油气管网运营投资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管道基础设施和储备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公平接入机制,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燃气特许经营政策,降低用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