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在浩瀚宇宙寻找外生命时,我们倾向于寻找类地行星,也就是条件和地球类似的行星。这其中的逻辑认为地球上有生命,所以和地球类似的行星有更大的几率能找到生命。
然而,在可以观测到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系,每个星系有着成千上万颗恒星,而大部分恒星都有绕自己公转的行星,所以宇宙中大概有10的24次方那么多的行星。
这么大量的行星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心的假设,有很多行星上存在着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
有了这个假设,再加上一些的物理和统计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智慧型地外物种可能跟人类很不一样,它们生活的行星也和地球很不一样。
思维拓展
统计学中有一个基础结论那就是典型个体的特征,和典型群体中的独立个体的特征,是不同的。
比如说大部分的人来自于人口至少1亿8千万的大国,然而大部分国家只有不到6百万的人口,大部分信徒属于超百万信众的大宗教,而大部分宗教的信徒只有不到一百万。
总的来说不管有多少个体,也不管怎么分组别,从数学角度看,中位数的个体所属的组别,最起码一定和中位数的组别一样庞大。简单来说当各组的大小不是完全相同时,大部分人会来自于一个比较大的组。
所以统计学告诉我们,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时属于某种群体数较大的智慧生命,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倾向于认为人类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一个物种。
所以说比起在邻近的类地行星上寻找地外生命,应该寻找比地球小一点、暗一点、朦胧一点的宜居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