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正推动全国层面控烟立法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被迫吸过二手烟,尤其在公共场合大把的人在那吐烟圈,全然不顾旁人的感受。可以说控烟是必须要推行的,近日国家卫健委正推动全国层面控烟立法,下面就跟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国家卫健委正推动全国层面控烟立法

16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两年来取得的进展与成效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烟草对健康的影响是全世界的共识。像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很多城市都已经实施了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立法,同时也要求各个地方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控烟的法律法规。”

领导干部要为控烟作表率

2021年5月31日是第34个世界无烟日,国家卫健委近日就做好世界无烟日宣传工作发出通知:第34个世界无烟日的活动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

各地要以《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中的核心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创新控烟宣传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互动性良好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要广泛传播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危害,深入普及电子烟危害知识,引导吸烟者主动戒烟、非吸烟者勇于拒绝二手烟,推动“不让别人吸二手烟是一种高尚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成为社会公序良俗,共建共享无烟环境。

要强化戒烟服务宣传推广。为促进各地推广戒烟服务,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整合全国戒烟门诊信息、戒烟热线、移动戒烟等多种戒烟服务资源,设计制作了中国戒烟平台微信小程序。通知指出,各地要大力推广“中国戒烟平台”微信小程序,强化戒烟服务,引导有戒烟意愿的人群主动承诺戒烟,并提供便捷的戒烟服务。同时积极动员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及社区力量,协助戒烟者寻求科学的戒烟帮助,正确采用适合自身的戒烟方法。

通知明确,要展示无烟党政机关建设阶段性成果,各省级卫生健康委要主动公示首批省级及以上无烟党政机关建成名单,展示无烟党政机关建设阶段性成果,并发挥其引领作用,推进全社会无烟环境建设。 要动员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各类控烟主题活动,为全社会控烟作出表率。

哪些城市已立法控烟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24个城市立法(修法或新立法),实施了控制吸烟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受到法律覆盖的民众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5%。

当前控烟在我国已上升为国家行动,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15个专项行动,控烟行动是其中之一。

定点吸烟或成控烟新趋势

日前深圳市控烟办发布《2019-2020年度执行效果评估报告》,该报告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牵头完成,共调查了深圳市10个区19类共计1285个禁烟场所,涵盖1405名场所管理者和3254名公众。结果显示,94.4%的被调查者支持无烟法律,创历史新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67.8%的吸烟者吸烟量减少,2.3%的吸烟者戒烟,戒烟或减少吸烟原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保护自身健康(36.2%)、戴口罩(28.7%)、居家隔离担心家人吸二手烟(19.9%)。

据悉,《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在对各类公共场所控烟满意度上,医疗机构控烟满意度最高,酒吧、歌舞厅则是市民最不满意的场所。

上述报告显示,控烟最理想的前三类场所依次是医疗机构(89.3%)、学校(88.1%)和政府部门(72.8%);最不理想的三类场所依次是酒吧/歌舞厅(76.5%)、网吧/游艺厅(73.3%)和休闲服务场所(50.9%)。

不过,总体来说,市民对深圳控烟的满意度在提高。报告显示,61.8%的受访者认为场所吸烟情况明显减少或有所减少,然而也有5.8%的受访者认为场所吸烟情况有所增加。

对于深圳的控烟情况,该报告指出,公交站台和地铁站入口是新增的室外禁烟区域,虽然禁烟标识张贴合格率在各类场所中最高,但38.9%的公交站台和地铁出入口存在违法吸烟现象,基本与控烟“重灾区”网吧、酒吧、歌舞厅等相当。

对此,报告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强巡查和专项执法,并在地面喷绘足够明显的禁烟标识和警示线,提高标识警示作用。

报告显示,79.3%的公众认为控烟条例实施以来,二手烟暴露明显减少或有所减少。目前公众二手烟暴露区域主要为非禁烟的室外区域、吸烟点、楼梯间和厕所,分别达到60.8%、51.9%、34.5%、25.1%。

针对非禁烟的室外区域、吸烟点等二手烟暴露高发等问题,报告建议主管部门和各场所应规范吸烟点设置,严格按照控烟条例的要求,规范吸烟点设置,远离人行必经通道和人流密集区域,严禁在人行道和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吸烟柱。另外,未来深圳也将推动修订控烟条例,实现除吸烟点外,室外区域全面禁烟,尽可能降低二手烟的危害。

与此同时,针对楼梯间、厕所等较为隐蔽私密的控烟难点区域,报告建议安装控烟监控设备,实现智能监控与预警。特别在厕所这样的“重灾区”,城管部门应把无烟环境建设作为“厕所革命”的重点内容,有条件的可安装控烟智能监控系统加强管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