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合零为整,不断复盘

今天和朋友几个知识付费领域的大咖朋友聊了聊变现问题,其实如果局限于微课而言,整个行业天花板真的很低,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做了。

很简单的原因,所谓微课就是浓缩版的框架,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目录,然后稍稍展开一下。

如果让你自己读一本书读目录,也会有启发,只是你落不了地啊,所以你看微课的单价越来越低,从199到99,再到9.9,现在甚至还有1元和免费课。

它永远卖不了几千元,因为那是培训行业的活了。

所以微课最后会沦为一个引流产品,让大家最低门槛接触到你,内容创业还是要走KOL+社群的打法,也就是“个人品牌+组织品牌”。

KOL是有明确调性的人格体,而社群是有共同目标的协同体,明确的目标目的和价值,才能帮助用户更快理解和融入以及用人民币为你投票。

今天读了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重点就是教会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完成阅读这件小事,并且将知识变成你的精神财富。

(一)
带着目的找书
根据需求阅读

目前电子书盛行,相信大家都保存过大量的电子书,但是有多少读过或者读完的呢?!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部分就着重提到了,有效读书就是要去使用书中知识,这和昨天分享的《有效学习》的核心观点一直,有用、能用、用好。

无论在手机里保持多少本书籍,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你脑子里。既不能融入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家里缺粮可以囤着,脑内无物就不能光囤着了,因为知识只有当去使用和交换才有价值,其实大脑只适合分析决策,囤东西的事还是交给电脑吧。

另外一点就是要带着目的找书,因为目的决定了你读书的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要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的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中学到知识。

书是最低成本获取有用信息和新知的方式,你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更容易找到对你有启发和有效的方法。

(二)
一元笔记法
信息全览化

这本书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作者提出了“信息一元化”这个概念。

简单点说,就是把你所有记录的读书笔记,记在一个大本子上,其实你了解或使用过过思维导图就会清楚这是异曲同工的地方。

一目了然,合零为整!

不论每本书的读书笔记,还是思维导图记录的思考,都是多元和碎片化的,本身是需要你不断复看笔记和加深理解,最终结果就是融会贯通。

只有当他们出现在一个载体(本子或文档)中呈现,等于给了你贯穿所学提供了前置条件。

不然很多人,即使做了大量笔记,最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没有重复查看和实践,也就渐渐遗忘了,能记住的也就1-3%。

另外一个原因是,把所有感悟都放一起,可以缓解你读书写笔记的压力(光写读书笔记太单一单调了),这样更有利于你把读书这件事坚持下去。

如果你觉得那么多内容记在一起,内容太多的话,我建议你可以记录金句(段落好剧和自己感悟)并备注好出处以备后用。

k回忆了一下,之前听过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的课,她就提到过自己会将灵感笔记(旅行、电影、工作…)放入不同种类的小盒子,在以后写作的时候,就能快速打开对应的小盒子汲取到所需素材。

阅读和记录方法有很多,你得去试一下,找到自己适合的并持续用出价值。

(三)
用输出倒逼输入
重读笔记提认知

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大家都知道写作的重要性,

谈到写作过去听过一个朋友说过,一个人脑袋里的东西,最多只够支撑7天,如果没有学习和新的知识输入,也就写不下去了。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是,要用你的笔记将你度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这和过去写博客、后来写微博,再到今天的更新公众号是一样的,持续写是基础条件。

只有每天输出,才能提醒你每天学习和输入,才能将每天所学初加工和消化一遍,写的好坏是其次,因为过程之中你自己和读者都会逼着你提升。

另外作者提到了重读书评这一观点,因为在阅读的时候你肯定是2种记录状态,一种是较为客观的记录框架,另外一种是很主观的记录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但是这样的视角都就会比较单一,我们应该复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并且也多多参考下别人的笔记,那样就可以转换更多元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收获。

还有个观点就是,你必须隔一段时间再去复读一下自己笔记,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越长,你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变化就会越模糊,这时候你就有越能冷静的看待书中观点。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

带着目的找书、一元笔记、持续输出、二刷书评、多看别人书评、再次复读书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