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享充电宝其实就像公共厕所

是的,标题你没看错!这是我对于之前一个电台主持人采访我“如何看待共享充电宝的未来”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过标题第一个字打错了“共”享)

“共享充电宝”怎么了?这是2022年已经被大家提问了很多次的问题。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手机没电了,就近扫码拿了一个共享充电宝,想想充值了8块钱也该够了,却没想到才半个小时就被通知钱没了。更要命的是,手机只充了不足30%的电。

当然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据网上网友吐槽抱怨的:
最贵的定价达到每小时9.9元;
最慢的充电效率一小时还不到15%;
最离谱的商家故意在充电宝借出后塞满充电槽来故意制造归还障碍;

不少的网友还都有过“只是临时借用一次,却因当时还不了,事后忘了还,最终莫名其妙变成花99元买下一只旧的劣质充电宝”的经历。

所以,共享充电宝又拥有了一个“充电宝刺客”的新头衔。

有人说,怪市场竞争,让共享充电宝行业内卷得太厉害,商家赚不到足够的钱,只能变着法子涨价!

又有人说,怪行业垄断,最终几个巨头垄断了用户资源,用户最后没有选择,只能忍受不断上涨的价格!
还有人说,怪用户需求,如今手机使用太频繁且重要,万一手机没有电,影响不得了,再贵的价格也得认!

今天,刚刚讲过的观点,就是今天的共享充电宝,已经彻底地背离了共享经济的原则基础,脱离了一般性商业服务运作的本质。

关于共享经济的原则基础,会有很多说法。刚刚的观点是:首先它得是大众化共性的需求,其次是它的替代性满足渠道成本会很大,再者海量的使用人群迅速降低单个用户的成本、甚至还会推动该行业的技术革新。所以,无论是从共享交通工具、还是餐饮外卖,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但是,再来看看共享充电宝,除了第一个“大众化共性的需求”引发了这一行业的野蛮生长开始,后面的两样都开始逐渐出现了变化:

先是对共享充电宝的替代性满足渠道不是太少,而是越来越多。自己带个充电宝并不麻烦,汽车的充电供应,更多公共场合的免费充电服务等等,让大多数人并不焦虑于这一原本很重要的需求。

所以就有了原先这一行业经营者一直期待着的“海量用户群”迟迟不能形成——这点从共享充电宝的第三方使用监测数据的总结里就可以看出。单个用户服务成本不降反升,共享充电宝的技术革新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演化:因为充电宝越差,可以让用户的使用时间越延长,越可赚取使用费啊!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智能手机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这一点也曾经被行业经营者视为“共享充电宝”拥有发展未来的一大证据。只是,论点找对人,论证的方向却判断错了。

正是因为智能手机越来越重要,所有人对于它的缺电预防措施也越来越完善,前面讲过,自己随身备个充电宝很方便,大多数的场所找个电源去充电也不是很麻烦。

于是最终市场上剩下给“共享充电宝”的需求空间就相当地小且特殊,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一般人并不是太需要充电宝,但是一旦需求的话,就会变得非常非常地刚需及急切——这点特性于是便成了本该被市场需求淘汰的“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刚刚再讲得明白一点就是:最终的经营者发现,它们这一行业的真正需求者,要么根本不会去考虑使用,但真的需要使用时,多贵的价格也会咬牙接受。

所以这种需求像什么?对了,就是标题提出的,像公共厕所!

最早的公共厕所是收费的。也曾经会有很多人想办法研究过如何经营好公共厕所:有人发现,加强城市卫生管理以及加重随地大小便的罚款,就能促进收费、甚至保障涨价;有人还发现,遇上真的内急又讲究的用户,你收100块一次他也会交;

只是,这种将大众刚需且难以拒绝的服务进行市场化的规划发展合理吗?于是,公厕服务逐渐回归公益,并且相当多的城市随即还推出了要求商业区、中心区临街商铺、单位无偿对公众开放卫生间的条例与规定。

共享充电宝绝对应该步其后尘。

智能手机对于任何一个现代人的意义,基本上已经接近了传统的“吃喝拉撒”边缘,保障它们的正常使用,至少将会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新底线。就像文明社会的底线是保障一个人不能随便蹲在路边大小便一样,新的科学化文明社会也要保障一个人不能因手机没电显示不了健康码没法进小区。

所以,光坐在那里空谈,要加强“共享充电宝”的行业管理,要限价、要查处恶意延长充电时间、要处罚制造归还障碍等等的这些市场化手段,是没有用的。

算一下,一只充电宝的成本有多少?真正使用一小时的均摊成本又有多少?先不要说有多少人瓜分这里的利润,就说它单小时创造的利润额,想想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对于高额利润后态度的那段话,就应该明白:此事不宜市场化。

共享充电宝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性服务设施之后,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将自然地解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