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以次充好累计被罚18万元 到底怎么回事

近日,迪卡侬关联公司麦迪(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被上海浦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罚款5600余元。

处罚细节显示,该单位生产销售的一条裤子,经抽检纤维含量不合格。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现有的5次行政处罚中,被罚原因均为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罚款总额超过18.6万元。

卡侬最吸引消费者的因素是低价,但低价不意味着消费者会降低对产品质量的预期,所谓的“物美价廉”,就是消费者买到价格低且质量好的产品的诉求。

对迪卡侬来说,产品质量问题的持续发酵,对品牌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作为主打低阶入门级的运动卖场,迪卡侬需要更频繁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和品牌粘性不强的问题,能够用低价吸引来可以接受“凑合能用”的用户,更要想办法留住那些“想要更好”的消费者。

国际零售巨头“迪卡侬”的核心优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始终无法复制?

翻开有关迪卡侬的研究报告,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表述中,最多的就是“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

不过,也有人将迪卡侬的核心优势总结成了5个。

第一,“触摸+体验”的销售策略。

体育用品讲究真实感,无法被线上取代。

如果你去过迪卡侬超市,能发现每家都有体验区,里面能打篮球、健身、射箭、玩滑轮等。

迪卡侬的算盘,就是让客户体验到运动品的真实感,然后激发购买欲,这点屡试不爽。

第二,自建品牌和渠道,掌握了议价权。

第三,抠门。

迪卡侬不仅用渠道优势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还毫不手软的向自己操刀。

首先,迪卡侬的超市,要多简陋有多简陋,几乎就是“水泥地+简易货架”的标配。

其次,在大多数国家,迪卡侬都将超市开在了租金便宜的郊区。

而在广告营销方面,迪卡侬仅投入了销售额的0.7%,耐克的比例则是15%!

第四,便宜。

一般而言,东西都是越卖越贵,而迪卡侬的商品却越来越便宜,但质量也没下降。

以一款10L的背包为例,早年是6欧元,后来降至4.9欧元,再后来是2.99欧元,国内售价也一路降至24元。

背包价格的下降,让迪卡侬每年多卖1800万件,完美的做到了薄利多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