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某个经济论坛大咖云集,国内比较知名的几位经济学家悉数到场,挺热闹的,也谈了很多大家都知道的观点。虽然不能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但是,也让大家看清了方向,善莫大焉。
别人的观点暂且不提,我想请教李稻葵教授一个问题:“请问您的数据模型是您做的吗?”
先讲一个严肃的笑话。我在清华读研的时候,有一次开题,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为啥要建模?”同学回答:“我觉得大家都建模,所以我想应该建模。”
所以,李教授您就建模了。
那么既然涉及到建模,咱能否认真一点呢?
按照我清华老师的教诲,搞公共政策研究,切不可信口开河,搞得自己的观点和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一样,一点要有论据来支撑。当然,我这里没有讽刺出租车司机的意思,很多时候,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讲的很正确,甚至一针见血。作为教授,这是最基本的,您应该晓得。
我的老师还提到,数字一定要有代表性,不能有失偏颇。比如,你要是调研,不能仅仅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因为很多人不上网或者没有电话呢(老师21年前的话,那时候中国还没这么发达)。也不能只调研北京上海,还要兼顾偏远地区,等等,总而言之,要有普遍性代表性。不然,皇帝总会问:“爱卿,你们为何饿死,难道不能吃肉吗?”
可是,您的数字有代表性吗?
比如,您说美国新冠死亡100万人,所以,按照这个比例,中国应该死亡400万,因为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印度和中国人口差不多,迄今死亡了524,201人,而不是按李教授的模型推测的300多万。)
按照最新的数据,全球新冠死亡了6,287,631人。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7%,中国应该死亡110万左右。
110万也是个不能承受的数据,但是我仅仅是学术讨论。
我这样推算正确吗?
请问李老师。
另外,您的模型是建立在死亡的平均年龄是60-65岁。我手头有一个数据(网上搜索的),不知道可靠不可靠啊,您先看看。
上海新冠死亡平均年龄是82.4岁,上海人均寿命是84岁。
全球新冠死亡平均年龄是70岁。根据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全球人的人均寿命大概在71岁左右
香港新冠死亡平均年龄是86岁。香港人均寿命是85岁。
当然,我不是专家,拿到的数据不见得准确,希望您能给我一个严谨的数据。
老师还告诉我,公共政策研究要分析各个维度,不能失之偏颇。比如,制定一个政策,要考虑副作用和别的角度,不能一叶障目。比如咱们建设三峡大坝就论证了好多年,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平衡。
您提到挽救了多少人,有没有考虑那些因别的疾病耽误了救治而失去生命的患者?是不是在计算的时候要消除这部分误差?
比如,您提到经济增长会带来预期寿命提高,请问,有没有计算一下经济下滑会不会减少预期寿命?
至于新冠死亡是die of 还是 die with,我知道您不是医学专家,我就不难为您了!
本人离开学校快20年了,老师教育我的大多数内容已经遗忘,但是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道理,一直未能忘怀。清华厚德载物的校训也一直铭记在心。
所以,有了上述疑问,就很想让您指点晚辈一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