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胡锡进同学也受不了,发文质疑:
现在一些人对动态清零产生疑惑,除了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不好防,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把“全域静态管理”当成了法宝使用,仿佛不顾经济停摆搞极限防控才是“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中央用最小代价争取最大效果的防控基本方针,打击了公众的信心。
我觉得胡主编这段话说的挺对的!
比如a市和b市都是低风险地区,b市的c镇就和a市相隔一条街道,但是c镇的人如果来a市,必须3+11天隔离,请问,这是谁家的法规?国务院三令五申的不能层层加码的命令,岂不是儿戏?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童话故事。小猪、小羊、小熊猫一起做饭,小猪怕菜太淡偷偷加了一勺盐,小羊也偷偷加了一勺盐,小熊猫也如法炮制。每一个小动物都认为我只加了一勺盐啊,最后的结果是菜没法吃了。
层层加码的后果,对每一个地方而言影响可能不大,但是放到全国这个大环境,就会影响全局,相当于每一个地方都在各自为战,断绝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沟通。长期下去就让经济丧失了活力,完全背离了党中央以最小代价清零的目标。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动态清零的概念,动态清零不是让一个地方没有任何感染,而是让疫情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比如从低风险地区到低风险地区有必要搞隔离吗?这种动辄隔离的做法,其实是完全不负责任。名义上是在动态清零病毒,结果却是动态清零了经济。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如果国家的经济垮了,这样的清零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