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喷喷群,一副各取所需的精神良药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不过在时下的一些年轻人看来,天堂或许还有另外的模样——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一个人可以收获前半生单位时间内最集中的赞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舌灿莲花,唯一的目的,就为了夸你,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夸你。

生活给我们的从来不缺少批评和意见,但对于夸奖和赞美,的确有点吝啬。我们常常听人抱怨被骂了一整天,可是从来没听说谁嗔怪过自己被夸了大半天。如果有,那肯定是有所企图。

现实生活中的夸赞,也都是基于相互的真实和接纳。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心里都有数,流于形式的夸,常常会让人难堪甚至反感。

夸夸群里则不然,可以光明正大地“求表扬、求认可”,面对夸赞不必有丝毫心理负担。哪怕是平平无奇的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甚至是一些比较丧的经历,夸夸群里都能提炼出积极的部分,给予正向鼓励,夸得你飘飘似神仙。

甚至已经有电商平台商家推出了“夸人服务”,付费之后把你拉进群,然后便开启一轮长达数分钟的吹捧,各种溢美之词源源不断地向你袭来。

葛优主演的那部电影《甲方乙方》里,就曾经预言过专门夸人的职业:成全了我也就陶冶了你。

夸夸群外,我们也许孤独也许普通,也许正在承受着大大小小的压力;夸夸群内,我们是互相加油打气的好伙伴,成为愉悦内心支撑生活的勇气。

管你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彩虹屁听着过瘾,也就够了,谁在意它们浮夸不浮夸。

这种来自陌生人的稍显廉价的夸赞,让人好笑之余又感觉些许悲凉。

据说,“夸夸群”是脱胎于“喷喷群”的。

针对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吃不吃大蒜、香菜、榴莲、臭豆腐,豆腐脑咸还是甜、甜粽还是肉粽,玩同一款游戏例如王者农药、吃鸡,还有关于地域刻板印象、小说电视剧电影……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在秉承快乐的基础上开杠,尽情地宣泄情绪,跟社交网络上的喷子、杠精相比,显得可爱多了。

不过相较于夸夸群的一派祥和,喷喷群很容易因为把握不好度而走向失控。

自打《奇葩说》火了,辩论圈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前不久,针对夸夸群、喷喷群哪个更好,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网友们也纷纷发表看法,搞起了浩浩荡荡的投票、留言活动。都挺有趣的。

在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夸夸群和喷喷群的作用实际上类似一种心理自救,为孤独和落寞的灵魂提供一个栖息地。

如今,虽然大家加过的群都不少,但是要么时间久了都保持沉默,要么有些话题参与不了或不想参与。看上去每个人都被很多人簇拥着,归属于某个或某些群体,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建立联结。

夸夸群和喷喷群,给了每个人成为主角的机会,无论求夸还是求喷,都是一种求关注、求愉悦。

当一群人,虽然是陌生人,给予你大量的积极的回应时,滋养你的并非那几句简单套路的表扬,也并非那几句创意十足不乏幽默的批评,而是你的需求被看到、被满足,你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本来嘛,也没人把那些夸和喷当真。

真真假假的夸和喷掺和到一起,对于那些觉得“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的人来说,就是一副各取所需的精神良药。

毕竟,在我们所生活的吝啬夸赞、注重挫折教育的环境下,需求被满足、自我被认可,往往是大家从小到大最缺失的东西。

无论夸夸群还是喷喷群,都是释放情绪的出口。

被花式吹捧或批评的时候,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不会感到压抑。

在绞尽脑汁夸赞别人,或者为了喷别人想创意拼段子的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也跟着渐渐消解和融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互联网时代下,快速风靡然后消散,是注定的宿命。

但这至少提醒了我们:大家都有想被关注、安慰、鼓励、赞美的需求,不要吝啬你的表达,也不要一个人躲在黑暗里太久。

清醒的聪明人们,还是一起沐浴在光里吧,累的时候找个可以松懈的角落休整一下。生活,没有那么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