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现代高中红色德育之路

专业化思维是“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一环。事情虽然都是做出来的,但前提是有思考,也就是说,“想法”决定了“做法”。当然,“想法”受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活法”会影响“想法”。不过,这是另一领域的话题了。
何为专业化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知道这个领域的规律。比如人的智力如何培养,这是很多家有子女的人都想知道的,蒙台梭利和今天的脑科学研究者都发现,专注力对于幼儿的智力影响是最大的。要想让孩子更聪明,必须提高专注力。所以,孩子在认真看书、玩玩具的时候,别去打扰他。
再比如记忆力,谁都想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记忆力,但研究人员改变了问法,他们研究“人为什么会记不住东西”,发现相对于“记忆”,“遗忘”才是本能。因为记忆是有限的,人必须要遗忘所有和生存无关的东西,把记忆空间留给事关生死、生存的事情。比如,哪怕是记忆力再差的人,触电过都不会忘记。因为“遗忘”是本能,所以“记忆”就是再用意志力和本能做斗争,必然是很艰苦的。还要经常性重复,“重复”是为了在告诉大脑“这个很重要,你一定得记住”。
德育也有规律,符合规律的德育才有作用。不管我们学校是怎么做的,我们都要把学校的“小传统”放在教育的“大传统”中去考量,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现代高中的红色德育,分析德育作为一种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影响行为,如何具体而微地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基点:高中教育的独立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拔节”即生长,“孕穗”即孕育成功,都是在强调青少年的阶段处在成长阶段。
具体到高中,其特殊地位在《论语》中便有体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有五”正是高中阶段,“志于学”揭示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开始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人”。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提出,高中阶段可以看作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高中教育要有适合“第二次诞生”的独立价值。
大家都纷纷开展选课走班,但是为什么要进行选科走班却没有思考,所以有时抱怨政策是“想当然”的、不接地气的。其实,这些顶层设计正是基于高中学生的成长特点。让学生拥有选择权,从而更好激发他们的人生目标感。 
感知-体会:
重访红色现场,把“超越的人”作为志育起点
所谓“超越性”,就是人活得要比现实高一点。马克思提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这段难懂的话,指的就是人有“超越性”。
人的超越性是关于人的理论假设,更是教育的起点。没有超越性,就意味着人不需要进步,也就不需要教育。在高中阶段,超越性就体现在“志向”上。
重访是让学生重新进入历史现场,“设身处地”去体会历史中的人和事,从历史的“第一现场”中寻找“人的超越性”的力量。
革命英烈就是“人的超越性”的完全体现。王阳明说,圣人、凡人都有良知,但区别。好比大家都有“金子”,圣人的“良知”的成色要高、分量要重,而普通人的成色、分量都差很多。“革命英烈”的牺牲完完全全体现了“人的超越性”,是不含杂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