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会是不对的

近来收到不少基层同志的来信,纷纷抱怨陪会的问题,直呼如今上级都把各种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各种会议开的是层峦叠嶂五花八门,让他们疲于应付痛苦不堪。为此,我专门做了个调研,发现如今陪会的问题已然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是时候拿出来说一说了。

我梳理了下,关于当下反映比较集中的陪会问题,大致分这么几种,首先是奔波奉陪上级来的检查人员,上面了人,一个处室一道关,一个部门一座庙,基层谁都得罪不起、谁也怠慢不得,所以大小检查、巡视都缺不了陪会人员跑前跑后,这边刚讲完问题,那边就开会研究解决意见,相不相关的人都要参加,让参会的人员和组会的人员都筋疲力尽。接着是一般性的会议,喜欢高调地邀请负责的同志来参加,似乎负责的同志来的越多、其级别越高,整个会议的格调也就跟着提升了、会议的结果也更加圆满了。再者是部分负责的同志对排场比较重视,也就是所谓的讲排面,来参会的人越多,似乎也就证明了大家对会议的重视程度越高,部分负责同志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也越高。最后是参加上级的各种会议,随意扩大参会人员的范围,往往只需要少数部门和处室参加的会议,动辄让所有人都参加,不这样做就好像不重视一样,且让上级在屏幕中看到下面坐的满坑满谷,以彰显个别负责同志和组会同志的能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小瑕疵,而上级的手中则握着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有的上级单位作风跑了偏,认为只要基层陪会不满意,就给基层“穿小鞋”,甚至“小题大做”。所以很多基层单位为了避免上级不高兴、被通报、被问责,只能通过陪会来解释、掩盖工作中的小问题。另外,还有热衷于陪会的现象,有的基层同志心思不在干事上,千方百计找机会近距离接触上级的负责同志,借陪会之机大献殷勤、溜须拍马、讨好迎合,巧言令色、投其所好、蓄意巴结,以此博取上级负责同志的喜欢和褒奖,为个人升迁、评先评优等谋取资本。还有的基层同志干事能力水平不高,但陪会却有“特长”,为了便于推进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各种陪会,让其成为陪会到的“专业户”,而陪会“专业户”也乐此不疲,既完成任务又博取眼球,“存在感”“成就感”满满。

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调改之后全面从严的今天,随着机关的精简和任务的增加,不少基层单位的同志都在喊工作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都要经常“5+2”“白加黑”地干,甚至还有的喊出了“梦加醒”“生加死”之类的话…而当下陪会之风盛行,则会让我们的同志整天是在各种会议上过度过,空耗了时间和岁月,让真正去抓落实的时间所剩无几,对工作的推动自然是有损害的。而且,随着对腐败问题的根治,明面上经济的腐败基本已经根治,但是变相腐败、工作腐败的问题却开始抬头。就像前面所讲到的,动辄全程陪同上级检查工作人员,一有问题立马就组织开会,以及为了体现所谓的重视,随意扩大一些会议的参会范围,本身就是一种吹捧式的腐败新问题。虽然这不像经济上的腐败那样具有直观的危害性,但是长久以往,对于风气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或者直言不讳的说,这就是工作腐败上的新变种,极大的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更打击了那些任劳任怨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是不利于单位发展建设的。

那么,陪会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去解决呢?还是那句老话,问题出在基层,根子却在机关。要自上先严起来,对要求召开的会议严格把关、科学规划,拒绝“走秀场”和“走过场”等门面功夫,同时对各类会议的规格、形式、与会人员作硬性规定,不得擅自扩大参会范围,搞各种变通。同时,即使开会也尽量开小会、开短会,能不开的会议就不开,能合并的就合并,使开会无关人员不多一个,有关人员不少一个,保证上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具体的工作上。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风气的整肃和引导,加强对各级同志特别是负责同志的教育引导,转变思想作风,进而祛除“陈规旧俗”,将工作重心放在本职工作上,而不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陪会出人头地。大力鼓励大家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阿谀奉承,不虚与委蛇,让本分做事、做本分事的人得实惠,让吹吹拍拍捧捧闹闹的人没前途,只有这样上下协力、多管齐下,才能根治这种新形式主义下不良的陪会风。

开会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开务实的会,开解决实际问题的会,大家是欢迎且愿意的,而开务虚的会,开没有必要的会,大家是反感且厌恶的。延安时期我们曾以会多而体现出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务实精神,今天更需要重拾当年的初心,切实把开会作为务实干工作的初衷,而不是成为折腾人、让大家厌恶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于作风的转改,我们永远在路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