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公布了,你的家乡人口如何变化呢?我的老家在东北,不出意外的人口逐年减少,大家仿佛鱼群一样结伴往南游。
东北人也不是没有往北游过,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山东人,他们跨越了千难万险终于在这片黑土地扎根、耕作、生活,但他们的后代,却依然“蠢蠢欲动”地往外跑。我曾经与山东的同学聊天,他们的父母总是说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山东发展,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毕业后回山东工作,有时我们联系起来问到彼此的发展,他们总问我“为什么不回家?”我总是笑着说“我们东北人骨子里就有往外跑的基因,因为我们是闯关东的后代呀,你们喜欢稳定的山东人就是当初没往外跑的那一拨!”我们相对哈哈大笑,然后我这段话被评为“话糙理不糙”。
如果按照鱼类来分类的话,人大概是可以分为湖鱼、河鱼和海鱼的。湖鱼总是待在安逸的湖水里,河鱼总是跟随河流欢快地到处游荡,而海鱼则徜徉在更广阔也更危机四伏的大海里。我算哪一种呢?
我大概算是洄游鱼的一种,可能是大马哈鱼吧,幼年时向往大海,哪怕是父母将我放在了温柔安逸的小河里,我也总是渴望水流湍急的去处,最终随着河流的水位上涨,我跳出了他们搭建的网箱,奋力游去,到大海里去。从东北一路向南游了一个中国,到了大海,可呆了三年,又发现躁动的心还是不安,这颗心又带我往回游。曾经有一个认识的人听说我又回到了北京工作,竟然替我感觉烦累,说“早知道还是要回北京,你来回折腾什么累不累”,当下的我是非常愤怒的且非常严肃地反驳了对方的话,结局是对方讪讪地匆忙结束了对话。现在想一想,我们完全不是一类鱼,互相不能理解是完全正常的。
怀着对海洋的渴望与向往,从还是一条小鱼的时候我们努力学习考试,跨过艰难跃过险阻终于到达了心目中的海洋,这一路我们见了很多的鱼遇到很多的事,最后在海洋的包围下我们逐渐成熟,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又逆向上游,遇到瀑布我们奋力跃出水面跨过障碍,到达了心之归处,而此时也许筋疲力尽也许伤痕累累但我们的眼睛一定是亮的心一定是暖的。而那些尚未出发,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出发的鱼,他们只能看到你的伤痕,又怎么会了解你心灵上的满足呢?我们看似依旧生活在同一片水域,但心跳的频率不一样,摆尾的力道不一样,甚至当干旱或洪水来临时我们的眼睛也会不一样。
会不会有一直生活在大海里的鱼呢?有的。
会不会有游遍了全世界的海的鱼呢?有的。
会不会……?一定有的。
他们的旅程一定都很棒,他们的心一定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