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钢筋铁骨下的温柔心脏

世人都说“小崔”是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甚至濒临绝种的道德模范和舆论勇士,他的傲骨逆行不仅是为了捍卫自我内心平衡的“秩序感”,也是为了守护这个世界纯碎的“真善美”。

近来读过崔永元先生的新作《有话说》,深受感动与侵染,那种强烈而持久的内心感受,就好比是被隐形的千军万马轰然踏过一般,虽放眼望去是一派无垠的和平,但万籁俱寂之下早已是扫荡过后的溃不成军。

这是“小崔”的魅力。

哪怕他在书中丝毫不曾提及那些剑指黑暗的“丰功伟绩”,哪怕他的字里行间只不过是侃侃而谈自己的“说话之道”,还是会让人从中瞥见那些暗藏的闪亮觉知,实则是关于“生而为人”的道理——

是真实,是良善,是温柔地拥抱世界和自己。

比如,他在谈到电视节目制作时说道——

“我们究竟怎么了?为什么那么不爱真实?真实怎么招我们、惹我们了?”
“我不喜欢的,是我们对假的习以为常。”
“慢慢地,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拥抱真实的勇气,还有拥抱真实的智慧和心态。”
—— 崔永元《有话说》

又比如,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如是想:——

“不能因为一句话的纠错代价小,我们就肆无忌惮地说不正确的话;但是反过来,如果说一句正确的话代价很大,而意义更更大,我们要勇敢一点儿。”

—— 崔永元《有话说》

比如,他在对待“尴尬”这件事的态度——

“我们想成为拯救尴尬的英雄,是因为我们对完美爱过了头,但现实的世界从来都不完美。”
“难的不是尴尬本身,而是我们对尴尬放大之后的担心和焦虑。错也不在尴尬本身,而是我们以为没了尴尬这个世界会更好。但有时候,反而是尴尬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真。”
—— 崔永元《有话说》

再比如,面对“星星的孩子”时他的扪心叩问——

“我们总是强调要对他们如何如何进行特殊教育和改造,让他们适应这个社会,让他们变得‘正常’,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最该做的难道不是去适应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世界吗?”
—— 崔永元《有话说》

比如,他因“声名”获得“优待”时却在思考——

“我应该特别高兴的对吧,至少按道理没有理由不高兴,但好像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在一个文明的国度,每个人都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和尊重。”
“真的,我在那个时候从来没想:‘有一天我混成一个名人,变成一个大官,我让你们每个人都对我好。’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我想到 是,我不变,这个社会会变,它会变得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珍爱每一朵花,珍爱每一只猫咪,那才是我们要的美好的生活,不是吗?”
—— 崔永元《有话说》

还比如,他在谈“自由和权利”时举了女儿报考美国大学填表的例子——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张很普通的表格,跟我们常填的那种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在内的表格很像,但是,在性别这一栏我却看到了七种选项,我就是被这七种选项刺激到的。这七个选项包括:男、女、不男不女、亦男亦女、先男后女、先女后男,最后一个最棒——其他。说实话,在最初被短暂地刺激了一下之后,我是真的觉得有点儿感动了,感动的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竟然可以尊重到这种程度。”
—— 崔永元《有话说》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而这就是“小崔”眼里的“做人的道理”,也是他亲身践行着的“真实的良知”。

也正是因为他,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好依然存在,那是外表如石头般坚硬,但内里却流动着柔软的温情。于是也便愿意去相信,他在书末最后的那一段话,他说——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你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都无比精彩,都对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路。”
—— 崔永元《有话说》

在这个物欲横流、边界模糊的社会,想要做、并且真的勇于去做一个“清醒者”的人实在太少,也实在太难。很多时候,根植在我们思想之中如影随影的自我保护欲和逃避责任心,以及环绕在我们周遭无处不在的舆论压迫和道德绑票,让我们无法真正鼓起冲破禁锢与藩篱的勇气,只得袖手旁观、画地为牢,以至于寸步难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心底的“怕”与“惶恐”。

所幸,“小崔”不怕。所以他做到了。

但这分明又是他的不幸。

故而,他在成为“济世者”的同时,又无疑成了“罹难者”。只因他的心怀慈悲,只因他的打抱不平。而他那身钢筋铁骨皮囊之下的温柔心脏,值得鲜花掌声,也值得疼惜眼泪。

也许我们归终成为不了另一个“小崔”,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这一个的“自己”。而向“小崔”同志看齐、靠近,也不是为了主持什么、伸张什么,而是为了伸出手臂温柔地拥抱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