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国的宿命(十一)

上回我们讲到了真理兔的故事,在真理兔呼风唤雨的同时,玉米国也迎来了一位新的统领,被称为毒贩屠夫的一位牛人。这位牛人,就是接替克萨达的玉米国新统领,开启了玉米国扫毒战争的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卡尔德龙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它在玉米国的历史上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克萨达任期末期,同为玉米国行动党成员的卡尔德龙参选统领之位而后获胜,成为玉米国的新任统领。
   
卡尔德龙生于1962年8月18日,家乡是玉米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州,它的父亲路易斯是玉米国行动党的创始人之一,所以这家庭条件就在这摆着呢…从小卡尔德龙的学习都不错,在玉米国上过大学,是经济学的硕士,而后又去了鹰家留学,拿到了哈佛的公共管理硕士。卡尔德龙很早就跟着老爹混了,历任国家行动党的要职,一直干到了一把手。在克萨达掌权期间,卡尔德龙当选为能源部长,不过卡尔德龙跟克萨达后来的关系并不好,因为克萨达支持另一个人接班,叫克里尔。后来卡尔德龙靠着家里在玉米国行动党内的势力成功赢得了初选,成为了正式的候选人。卡尔德龙主张大力引进外资,使玉米国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允许私人资本进入能源产业,通过促进就业来提高玉米国的国际竞争力并解决贫困问题。在对外关系上,他主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展外交空间,提升玉米国的国际地位。卡尔德龙还承诺降低犯罪率,扩大政府卫生计划等,这些主张为他赢得了玉米国中上阶层、企业界以及知识界的支持。于是,卡尔德龙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就任玉米国统领,此时他只有43岁,可谓是年轻有为。
   
但上台十天之后,既12月11日,卡尔德龙就发起了残酷的扫毒战争,彻底的、根本性的向玉米国的毒贩们宣战。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原因是卡尔德龙毕竟太年轻,虽然成为了统领,但是不论是玉米国行动党内部,还是玉米国的各个阶层都觉得年轻的卡尔德龙坐不稳这把交椅,说白了,他需要立威。而另一方面,毒品的危害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玉米国的声誉和经济发展,因为大多数基层的劳动力都为毒贩服务了,曾经的玉米啊,粮食啊都没人种了,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发展呢?于是卡尔德龙就下令:全面彻底的清除毒品和毒贩,不留任何死角,凡是牵扯其中的,一律先决后审…所以,卡尔德龙一口气派出了6500多名士兵突袭了位于米却肯州的毒贩大本营,而接着卡尔德龙更是上手指挥了一系列的突袭行动。但接下来,卡尔德龙发现了一个让他无比郁闷的问题,那就毒贩越剿越多,越杀越众。其实这个事儿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玉米国已经跟毒品深度捆绑了,整个产业是产供销一体化,不论是民间还是当局,大家都从毒品行业里面分润,这怎么能剿的干净呢?
    为
了让队伍支持自己,或者说让队伍纯洁干净,卡尔德龙从自己做起,整个内阁和相关部门全部带头减少薪金,然后把钱拿去武装队伍,增发津贴。但问题在于…你卡尔德龙发的那点钱跟毒贩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没有可比性啊…所以卡尔德龙主导的扫毒战争,很快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无数种植麻叶的农民纷纷给毒贩通风报信,即便是在体系内的人员也无不在帮着毒贩,毕竟即便自己不参与,那亲戚朋友总有参与的,即便亲戚朋友不参与,毒贩也会告诉他们,要么通风报信,要么换个人来坐你这个位置,正所谓不换思想就换人了…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扫毒战争还是颇具成效的,由于卡尔德龙的突然袭击,很是收拾了一批毒贩组织。但是呢,接着毒贩们就开始利用关系来上下渗透了,一开始是考虑和谈的问题,每年多交点钱,换取卡尔德龙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卡尔德龙压根儿就不吃这一套,谁来说情就收拾谁,先抓后审绝对没有一个错漏的。眼看这和平路线不行,毒贩们也被卡尔德龙的油盐不进给惹恼了,开始掀起前所未有的对抗行动。反正就是要么归顺,要么去死,就这么直接…
   
此整个玉米国陷入了混乱,也就造成了越扫毒贩越多、越打击形势越混乱的怪圈里。这期间鹰家看不下去了,说不行的话我给你点情报支援吧?卡尔德龙表示,那行吧,反正我扫毒也是为了你们好,要来就多来点。于是鹰家从喜爱鹰到扫毒鹰,一股脑的派出了数千情报鹰来帮助卡尔德龙,渗透到玉米国的中部和北部来协助玉米国进行扫毒之战。但结果…往往是这些鹰家的情报鹰们刚到当地,立马就被举报,然后毒贩就找上门来,要么合作,要么去死。于是在此期间,纵横蓝星号称无孔不入的鹰家情报鹰,仅自己的人员和线人就折损了数千之多…所以搞到后来鹰家也怕了,说这忙我说真的帮不了你了,再帮下去我也填进去了,于是就继续修墙…只要不来我家里祸祸就行。而值得一说的是,在卡尔德龙在任的六年里,鹰家的玩具商赚的是盆满钵满。因为为了对抗卡尔德龙的扫荡,财大气粗的毒贩们开始各种购入鹰家的先进玩具,并雇佣了大批鹰家退役的小鹰来指导,甚至海豹队和绿贝雷的退役鹰们,都被毒贩以巨额的薪酬雇佣过去协助训练手下。然后我们就看到毒贩队伍的装备,真是比大多数动物家里的正规队伍都要好,一身的鹰家先进玩具,要啥有啥,堪称魔幻。
   
玉米国的毒贩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整个链条上牵扯太过广泛,简单的动武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而接着卡尔德龙又遇到了大麻烦,即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2007年8月,鹰家的次贷危机席卷蓝星,接着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又再度袭来,暴力的升级加上大萧条让玉米国雪上加霜。鹰家的经济下滑,导致玉米国经济出现20年来最大幅度的下降,到了200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萎缩了6.6%,创下了拉丁美洲国家经历过的最大跌幅。从2006年到2009年,玉米国有一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卡尔德龙也很无奈…2008年6月18日,卡尔德龙宣布食用油、面粉、金枪鱼罐头、果汁、咖啡、番茄酱和番茄罐头等150多种主要食品在12月31日前将维持现价,这已经属于金融管制措施了。与限价政策同时宣布的,还有玉米国将向2600万低收入者每月发放大约120比索(约合11.6绿币)补助,约1/4的玉米国民众将从中受益,预计玉米国将为此支出大约4.33亿绿币,但是,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相比于毒贩的财大气粗,就卡尔德龙发的这点钱明显是毛毛雨,所以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卡尔德龙也考虑如何发展玉米国的经济。
   
在此期间,他去了很多地方寻求援助,包括但不限于三哥家、巴拿马、西班牙、兔子家等。但实话说,玉米国这样的环境,谁吃拧了会去投资呢?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卡尔德龙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展扫毒战争。但问题在于,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对玉米国打击很大,可对于毒贩来说这可是难得的扩张机会。因为受危机影响,鹰家的瘾君子们需求量越来越大、醉生梦死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毒贩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武装起来的队伍也越来越厉害。相对于毒贩的实力攀升,玉米国却没有更多的钱来武装自己的队伍,加上毒贩的渗透拉拢,这场战争实际上在经济危机之后,就已经注定了玉米国的败局。所以,卡尔德龙也很无奈啊,太年轻,棱角没磨平,不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一时冲动之下,就把玉米国的毒贩给反向培养的越来越强大了,甚至在扫毒战争期间,整队整队的玉米国队伍阵前“起义”……因为人家毒贩一边指着满地的绿币,一边指着它们家人的照片说,要么归顺,要么灭亡,自己看着办吧…所以,真的无话可说了。
   
那么,接着说一位在此期间风光无二的女毒贩,也是蓝星贩毒史上的另一位传奇,桑德拉·阿维拉·贝尔特兰。阿维拉出生于贩毒世家,没错,就是世家,她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麻园三兄弟之首的米格尔。古斯曼还没混出名堂的时候,她就已经接触家族的生意了,而且她母亲家里同样也是经营毒品贸易,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入行了。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环境,阿维拉从小听到的就是,今天又卖了多少吨麻叶、又出了多少粉、又收拾了几个不听话的条子…自幼的家庭熏陶就是这样。而到了17岁,阿维拉考上了大学,嗯…说是考上,不如说是保送,也没哪个大学敢不收…大学里她学的是新闻学,一开始也想要当一名记者,大三的时候,得益于家族的名望,她以实习记者的身份走访了南美许多显赫人物,其中就有多位知名毒枭。毕业走出校园时,阿维拉的见识和野心已经不是同龄人能比拟的。阿维拉长得很漂亮,也很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先后有过两任丈夫以及众多情夫,但都没有好结局,多数被暗杀。第一任丈夫是玉米国锡那罗亚州的法警指挥官何塞·路易斯·富恩特斯,没错,毒贩家族的公主嫁给了条子的头头…这世界就是这么的魔幻。
   
可想而知,这位路易斯也是人家的保护伞之一,毕竟锡那罗亚州是人家叔叔米格尔的大本营,这里的大大小小的头头多数都与毒贩们有勾结。阿维拉的第一任丈夫同样如此,他经常帮助本地最大的贩毒集团进行毒品走私贸易,然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第一段婚姻随着路易斯的遇袭身亡而结束,但没多久,阿维拉又找到了第二任丈夫,玉米国的缉毒主管鲁道夫·洛佩斯·埃莫维茨卡。虽然干着缉毒工作却同样涉嫌毒品腐败,后来因分赃不均被一个毒贩枪杀于宾馆。两任丈夫之所以与毒贩勾结,固然有难耐诱惑的原因,但与阿维拉也脱不了干系。阿维拉从小备受宠爱,在金钱方面挥霍无度,据说在十几岁出席玉米国上流社会的派对时,随身经常会拎着个手提箱,里头装满了百元绿币,多的时候甚至能有上百万。结婚后,阿维拉经常前往鹰家以及欧村的大城市,大量购买名贵衣服、珠宝等奢侈品。如果仅靠工资收入,两任丈夫很难满足她过奢侈生活的要求。尽管丈夫死亡是一件不不幸的事,但阿维拉通过这两段婚姻,却获得了不菲的名望和庞大的关系网。更关键的是,在两任丈夫的庇护下,阿维拉在玉米国贩毒界的地位直线上升,建立了相当高效的毒品物流体系,以及一支独属于她的海上毒品运输船队,数量高达30艘。所以,阿维拉也被称为太平洋女王,指的就是她所控制的庞大海上运输体系。
   
尽管个人生活奢华高调,但阿维拉很少接受媒体的曝光和采访,对于经营家族的毒品生意更是异常低调,自己也从不触碰毒品。出身新闻专业的她,自然懂得枪打出头鸟的道理,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连玉米国当局都以为她只是贩毒家族里挥霍无度的花瓶而不是大佬。上世纪90年代末,阿维拉勾搭上哥伦比亚最大的贩毒集团“北河谷卡特尔”的二号人物,绰号“老虎”的毒枭胡安·迭戈·拉米雷斯,两人很快就确立了情人关系,在拉米雷斯的帮助下,阿维拉的毒品贸易又上了一个台阶。通过拉米雷斯,阿维拉结识了“北河谷卡特尔”的头目迭戈·蒙托亚,并达成合作关系。此后,阿维拉渐成为哥伦比亚最大贩毒集团与玉米国最大贩毒集团的纽带,往来于两国的毒品、金钱和后勤保障等物资大多经其手周转。没过多久,阿维拉又打通了玉米国太平洋沿岸到鹰家边境的大规模贩毒通道,这也意味着其已经掌握哥伦比亚大毒枭在玉米国与鹰家毒品运输之间的通道。南美的毒品源源不断通过她的毒品运输船队,走私进入鹰家。依靠着低调的地下运作和高效的物流体系,阿维拉把自己的毒品帝国扩张到了环太平洋地区,玉米国锡纳罗阿毒枭集团和哥伦比亚的北谷毒枭集团都要与她合作,才能把毒品送到鹰家。
   
甚至在某一段时间里,鹰家七成以上的毒品需求都被她所垄断,而除了毒品生意,阿维拉和胡安还搭建了一个全玉米国最大的地下洗钱,帮助南美所有大人物们解决财富来历不明的问题,把他们通过毒品贸易、贪污受贿而来的黑钱洗干净,因此她又有一个外号叫“洗钱女王”。尽管阿维拉只想低调的经营毒品生意,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她的一次“普通”派对,被一只乐队编成歌曲《毒枭走廊》,在南美迅速流行起来。歌词里不仅尽显其“毒品女王”的嚣张,更是生动的讲述了这场由阿维拉组织,众多大毒枭、腐败官员们共同参与的宴席。“200名保镖和狙击手神情紧张、目露凶光,阿维拉就这么优雅的从一架直升机上慢步而来,她酷到不行、头戴棒球帽、鼻顶大墨镜、手里还端着把AK-47,强悍的女王不需要珠宝装扮,她径直走向了古兹曼的大餐桌…”这首在南美流行的歌曲,让阿维拉从南美毒品行业中的“女王”迅速成为人皆尽知的明星,谁都没想到这位面容姣好且身姿曼丽的美女,居然掌控着一个庞大的毒品帝国,连大家熟知的大毒枭们都要给她几分薄面。
   
人一旦“走红”是非就多,更何况做毒品生意,很长一段时间,阿维拉成了南美黑白两道大小人物聚焦的对象,鹰家的缉毒部门对她也是恨之入骨,多次给玉米国当局施压,希望能将阿维拉逮捕归案,然后引渡至鹰家。尽管在2001年12月,玉米国的条子根据卧底的线索,在一艘载有数吨可卡因的毒品走私船上找到了阿维拉与此事有关联的证据,但玉米国当局仍然以证据不足,没有实施抓捕。这其中有多少人为其遮风挡雨,不言而喻。2002年,阿维拉与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儿子在瓜达拉哈拉遭人绑架,护子心切的她方寸大乱,居然找到警方寻求帮助。不过很快就清醒过来,又要警方不要插手,选择亲自与绑匪谈判。最终,阿维拉兰用300万绿币赎金换取了儿子平安获释。不过此后阿维拉被鹰家和玉米国死死盯上,多次尝试将其抓捕归案,但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反侦查经验,再加上玉米国当局内部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所以总能从容不迫的逃离,警方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终在扫毒战争期间,也就是2007年9月28日,玉米国的条子在玉米城南部的一家高档咖啡馆内将其逮捕,一代地下“毒品女王”就此落网。
   
据说被捕时,她还穿着高跟鞋,还面向镜头优雅的微笑,鹰家得知阿维拉落网后立即向玉米国当局发出申请,希望能将其引渡到鹰家受审,但遭到了拒绝。在法庭上,阿维拉否认有贩毒行为,称自己不过是一个家庭主妇,靠卖衣服、收房租过日子。在押期间,阿维拉还不停的控诉监狱环境差,侵犯她的人权…最终,玉米国当局仅以洗钱罪对阿维拉提出了诉讼,被判入狱8年。然后,阿维拉跟真理兔一样,在“资助”的奢华监狱中,仍旧遥控指挥着她的毒品帝国,嗯,这很玉米国…再说回玉米国的扫毒之战。可以说,在卡尔德龙时期那真的是越扫越多、越扫越无奈…毒贩们是神通广大的,虽然相对于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无比,但面对当局的扫毒却空前的团结。而且,最让毒贩们肆无忌惮的地方在于,特么玉米国没有死刑…你没有看错,就是没有死刑,死刑是在2005年就被废除了,也就是扫毒之战之前。换句话说,就算是被当局抓住,顶多也就是牢底坐穿,而所谓的牢底坐穿,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最高监禁而已。而且进去之后,家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在里面过的也很舒适,想出来吱一声就能被放出来。这完全不对等的状态,怎么扫呢?反过来,跟毒贩对抗的下场…当场阵亡还是幸福的,很多都是被残酷的折磨致死,然后接着被诛九族,顺藤摸瓜…唉,所以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然后,在卡尔德龙时期,扫毒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到现在都是个迷。少的说两三万的,多的说十几万的,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但可以知道的是,扫毒之战仅在卡尔德龙时期,死的人都是以万计,而到了卡尔德龙之后,却呈现出一个诡异的下降。原因无他,因为下一任的统领上来后,基本上整个玉米国的当局都被毒贩彻底渗透成筛子了,连国防部长都是毒枭…是的,大家没看错,玉米国的国防部长,主管队伍的头头是毒枭…这个魔幻的世道,永远只有你想不到,而不会有不可能发生。到了卡尔德龙下来之后,玉米国的毒贩嚣张到什么地步呢?当地是这么说的:爱钱就去抢啊,抢不到就贩毒啊,工作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失业。被抓就杀警察啊,被起诉就杀检察官杀法官啊?大不了就蹲监狱,反正没有死刑,监狱都不敢蹲你还贩什么毒赚什么钱?所以…对于玉米国那些真心去禁毒的人,一部老电影的台词很应景。刘德华、金士杰主演的《天与地》,讲述充满理想主义的刘德华被派往上海禁鸦片,最终却落得一个夫妻双双被灭口的下场。这部影片的最后,反派开枪打死刘德华时说到:“对不起,是你生不逢时。”这句经典的台词,何尝又不是那些被毒贩屠杀的玉米国以鲜血和生命去禁毒的人们的真实写照…所以,就是如此,令人扼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