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柴封灶意何为?!

从没想到,这样的时事我自己的家乡能赶上…在前些日子看网上说某些地方为了环保一刀切封柴禁灶的消息,我还觉得这肯定是当地的头头想不开,要给自己整个头条,但没想到周末的时候老家的亲戚打电话说,咱们家乡也开始禁柴封灶了,冬天取暖都用电暖器或者空调,不能再烧炉子热炕头了。我一听到这消息真是气不打一出来,几千年了,真真是几千年了,怎么一下子世道全变了呢?不过我还是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详细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概是这样的,老家那边作为兔家北方寒冷区域的农村,一到冬天用煤烧柴总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事故。别的不说,基本上每年都有因为烧煤球炉子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的例子,而且家用烧煤烧柴,不仅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欠缺,对环境的污染也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从两三年前,老家那边的各个单位都在推禁煤禁柴的事儿,当然也不是一禁了之,而是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论是装光伏还是用天然气,都会贴心的为大家进行改造。这本身绝对是一件好事,既减少了安全的风险,又推进了新能源进村入户,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善政,但问题在于,再好的事情人们也要有个接受的过程,贸然搞一刀切肯定是会出问题的。这次曝出的问题正是如此,低收入群体和老年群体即便是有各地的电费补贴乃至电器上门,仍有难以承担的群体,而对于老年人老说,一辈子习惯了热炕头,你让他们一下子改用电暖器,这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因为对于老人们来说,烧了几十年的炕,早已养成了习惯,烧多旺啥温度,人家心里都有数。说句不中听的话,对于一些农村的老人而言,你给他们用电暖器的风险远比让他们烧炕的风险要高的多,因为老人们还要学着怎么用各种电器,还要担心电费的补贴不够花该怎么办,万一电线电源出问题了怎么办。这就更不用说习惯了睡炕,突然改用电暖器那种灼热的感官区别了。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条件很差,屋子不保暖,被褥也不厚,不仅有老人,还有病人,只靠电暖器来取暖温度也上不去,根本就受不了。情况各有差别,家家户户都不一样,所以搞一个模式的一刀切,有的欢天喜地,有的则骂声不绝…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啊,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别对待,宜气则用气,宜电则用电,宜柴则用柴,宜煤则用煤。就好比山西地区的煤便宜,你非让老百姓都去用天然气,毫无缘由的增加取暖成本,这就是懒怠不为的体现了。
   
包括用灶也是如此,都回忆说童年的柴火饭好吃,但实话说现在想吃上顿柴火饭是真的难…即便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现在基本上也都改用天然气了,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一些低收入群体乃至无收入群体,仍是需要捡拾柴火来做饭的。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人家的灶给封了,发的那点补贴又不够日常做饭买气所用,那人家能没有怨言么?不是不支持环保,更不是要“顶风作案”,而是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过程,既要让大家在生活习惯上能够接受,同时也要顾及到少数人,特别是困难群体。而最让我所深恶痛绝的,则是一些地方动辄乱下指标,瞎定任务,动不动就搞一刀切,擅用问责机制。合着这些头头们是衣食无忧不用担心取暖吃饭的问题,但也请认真的想一想,往上数三代,谁不是出身于农村?谁又不是农民?谁没吃过柴火饭?谁又没受过苦?俗话说穷不失志,富不忘本,但现实是很多人过上几天好日子就失了志,忘了本,忘却了自己的地位是民众所抬起来的,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民脂民膏!
   
所以说,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善于把完成所谓的任务同民众的切实需求分别开,不能为了自己的成绩而无视民众的需求,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帽子而懒怠乱为搞一刀切。既要辩证看待问题,更要合理解决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永远在路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