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那个名字就在嘴边怎么就是想不起来了?”–难道真是脑子不好使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哎呀,那个谁,就是当年咱班最高的那个,叫什么来着?”“就那个,上次在店里你看见说特别喜欢的那个玩具,叫什么来着?”或是事物,或是人名,觉得话在嘴边就是想不起来怎么说,这就是在心理语言学中著名的舌边效应(Tip of the Tongue, 简称ToT)。那么ToT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的预示着“脑子不好使”了吗?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认为,语言信息是分为不同的层次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的,粗略可以分为表征语义信息和语法信息的词汇层面(lexical level),以及表征语音信息的亚词汇层面(sub-lexical level),其中lexical层面直接与词汇所对应的概念连接。而ToT现象则表明,对于某些词汇,lexical层面和sub-lexical层面的连接较弱,我们能够提取该词汇的语义,却无法提取语音信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对语音提取的困难呢?可能是这个词太低频了,或者是这个词最近没有被我们使用,又或者是年纪大了……(Brown, 1991)

  一般来讲,成年人发生ToT的现象大约是每周一次或者更少(Sunderland et al., 1986; Burke et al., 1991),而且如果能够得到一点语音提示(比如某个词的第一个音),很多ToT也能很好地解决。如果你的频率差不多是这样或者更低,那么基本不用担心自己记忆力下降啦。另外,越是低频的词汇越是容易导致ToT,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的名字更容易发生ToT,我们提及桌子椅子这样的物件肯定要比提及某个人的频率要高啊(当然,像亲人啊老板啊这种经常提的人就不容易发生ToT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语言能力确实会下降,ToT也确实有可能会发生的更加频繁,而且质量会更差。比如说,一个年轻人发生了ToT,他会尽可能的提供这个词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听者可以推断出他说的是什么。另外,这个年轻人可能会用比较类似的同一级别的词汇进行代替(比如用女魔术师代替女巫)。然而,一个老年人,尤其是一个有阿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的病患会很难提供其他信息来描述这个词,而且提供的代替词汇会更加不靠谱或者过于宽泛(比如用演员代替女巫)(Astell & Harley, 1996)。那么,如果你发现以上这种不靠谱的、不能提供其他线索的ToT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的话,可能就需要引起注意了。这个时候,ToT不仅发生在语音层面,也发生在了主管词义和语法的lexical层面。

  值得注意的是,双语者的ToT现象要比单语者更为常见,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共同作用:1)双语者使用其中语言的频率要低于该语言的单语者(比如,中英双语者说“电脑”这个词的频率大致比单语者要低,因为双语者可能在需要说这个词的时候说的是“computer”或者“laptop”)(Gollan & Brown, 2006);2)双语者在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时候,另一种语言也被激活了,那么两种语言的相互竞争也会导致ToT的发生(Gollanet al., 2013)。尤其是在双语者近期刚使用过语言A之后,他们对同一词汇在语言B的发音就更加难以提取(刚说完computer,再说“电脑”就比较难;刚说完computer,再说“兔子”就没有那么难)。这个时候,ToT也可能发生在lexical层面。所以,双语者们如果发现自己被同龄的单语者略多地发生ToT,也不必太紧张,有得(会说外语)必有失(略多的ToT)嘛。

  那么怎么办呢?年龄的增长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但是频率可以,平时就多用语言喽~多读书多看报(不是开玩笑的诶)多说话,把大量的词汇使用频率提高,是有帮助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