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理解“心痛”,允许“无感”,但别“叫好”!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电影《爱在黄昏日落时》里的这句台词一语成谶。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燃大火,几乎焚烧殆尽。在这一天的巴黎圣母院附近,数百人跪在地上合唱《圣母颂》祈祷,为它啜泣。

巴黎圣母院集宗教、文化和艺术于一身,内藏有大量的13—17世纪的艺术珍品,代表着法国文明的辉煌成就,也记录着法国的历史。

看着标志性塔尖倒塌的一瞬间,不免让人唏嘘。

可令人震惊的是,国人纷纷表达惋惜的同时,竟然还有一大批声音在为这场大火叫好: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法国当年烧了我们的瑰宝园林——圆明园,所以,巴黎圣母院烧得好,是因果报应、罪有应得!

时间好像倒回到美国911双子大楼遭遇恐怖袭击的时候,叫好的人太多了。明明是恐怖分子对无辜之人实施的恶性事件,却因为身份的差异,让一些人有了幸灾乐祸的反应。

这次,还有人引用了雨果笔下的圆明园的故事来嘲讽此次起火事件: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当年的圆明园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只留下一个圆明园遗址,这是历史,应该被铭记。列强在那个时代犯下的罪恶不容辩驳。

但是将历史的耻辱与仇恨放在今天的巴黎圣母院,未免太过狭隘。

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是我们人类和文明母体的一条脐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文物是没有错的。当它们被损毁,被侮辱,或蒙受误解,都是我们与文明的一次失联。

每一件文化遗产的灭失,都意味着人类文明失去了一部分,这是世界文化的损失。

因为某些历史情结而将仇恨发泄在无辜上,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

那些拍案叫好、煽动民族情绪、鼓吹报应不爽的人,请问,烧掉对方的文明,就是一种正义的报应吗?

请问,文明本身,又有什么罪过?

请问,创造文明的那些人,凭什么就该为罪恶买单?

这是善对恶的声讨,是美对丑的贬斥。这是文明的创造者,对文明的毁灭者的愤怒!

雨果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雨果是理智、善良、充满正义的,他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情结,拥有人类情怀,所以才能写下让全世界疯狂神往、让整个法国骄傲自豪的《巴黎圣母院》。

也正因此,我们仇恨列强,却亲近雨果。

用文明的眼光看待文明,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艺术,文明与艺术本身,与罪恶无关。

为文明的被毁而惋惜,这是我们对文明、对艺术的尊重。

当然,也有很多国人对此“无感”。

他们也许并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没有被它摄人心魄的壮美打动过,也没有关注过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很难感同身受。

即使知道这座建筑历史悠久、价值宝贵,但实在距离太过遥远、陌生。于是他们没什么感觉,或者略感可惜,这没什么好指摘的。

理解一部分人的“心痛”,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是请不要不合时宜地“叫好”!

没必要拿圆明园被毁和巴黎圣母院被毁做类比,真的没必要,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文明的破坏与掠夺、是历史的耻辱;后者是文明的灾难,是历史的无奈。

我们当然推崇爱国的精神和自觉,但是家国情怀不是在这种时候展现的,不要做那种“踩在别人的废墟上挥动爱国大旗”的事。

不学外语,不是爱国。

过度追捧国外产品、闭眼尬吹国货,不是爱国。

为国外的灾难喝彩,不是爱国。

一点风吹草动就要跟爱国主义挂钩,也不是爱国。

动辄就把911恐袭、巴黎圣母院起火之类的事件,定义为天道轮回,觉得出了几百年前的一口恶气,这是一种狭隘的不人道的心态。

而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不应该成为这群暴民掩饰自己狭隘与暴戾的遮羞布。

爱国的我们,应该自信,也应该客观!

评论